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面臨增長瓶頸

http://www.CRNTT.com   2008-12-21 09:34:56  


 
          地方競爭對增長的作用逐步下降 

  其三,基於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家庭均分土地承包和廉價勞動力與土地供給,逐步從增長的動力變為進一步增長的桎梏。 

  一方面,小塊土地的分割承包經營在經濟和技術進步條件下明顯的不合理性,日益鮮明地顯示出來,而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加重了土地拋荒和農業停滯的趨勢。另一方面,離鄉不離土、移民不移家的二元經濟制度的壁壘,阻滯了正常的城市化過程,使已經非農化的約1.5億農民工(更不用說其贍養人口)不能自然融入城市化過程,從而極大地壓縮了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最大的內需增量,并導致某些畸形化城市發展結構與利益結構。 

  更為嚴重的是,在絕大多數農民自然融入城市的市民化還幾乎沒有起步的同時,由於城市和城郊土地的巨大商業價值,強勢集團和既得利益者(地方政府、工商資本包括開發商、城郊的集體和農民)的相互爭奪,已經在迅速抬高城市化的成本,從而提前透支和急劇消耗今後長期增長的潛力。 

  其四,中央集權下的地方競爭的利弊從來是有爭議的,地方政府強大的整合資源的作用一直是一把雙刃劍,既有規模經濟和區域經濟的正效應,又有行政配置、扭曲市場功能的負效應。地方政府強勢的財政經濟性投入,很難避免追求政績和GDP的浪費以及部分官員的尋租腐敗行為,同時對民間資本又產生了擠出效應。 

  改革前30年計劃經濟的歷史表明,對政府投資來說,由於沒有回報約束和市場紀律約束,投資饑渴是絕對的。但如果長期依賴,則一定會導致回報低下、浪費嚴重和隱性與顯性的通貨膨脹。市場化改革的方向要求隨著內需增長和城市化的發展,地方政府從經濟政府向服務政府轉變,地方的投資和土地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地方競爭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逐步下降,這個趨勢顯然不可扭轉。 

  最後,正如很多人已經指出的,由於中國經濟的巨大體量,其高速增長本身,已經帶來了若幹基礎原料和工業品的相對價格的巨大調整。作為一個人口等於目前G7即最發達國家人口總和一倍的大國,延續原有的資源、能源消耗的增長方式,即使想重複別人的工業化道路,實際上也不可能,更不用說,這種增長方式本身也使中國自己付出了資源、環境和健康的重大代價。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已經在所難免,而這種轉變本身,往往是困難和痛苦的,同時在很多情況下都意味著成本的增加以及增長的制約。 

  因此,怎樣尋找和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突破發展的瓶頸,走出東亞國家和地區歷史上經濟高速增長不出30年的周期,絕不是一個短期政策應對與技術問題,而是對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制度創新的重大挑戰。 

  (華生 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燕京華僑大學校長,羅小朋 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特聘教授,張學軍 系華夏認證中心研究院院長,邊勇壯 系大華大陸投資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作者均為孫冶方經濟學獎獲得者。)

  (來源: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