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評論》月刊第323期內容介紹

http://www.CRNTT.com   2024-11-17 00:00:33  


 
  海南師範大學南海區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澤民在《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從合作走向對抗》一文中指出,菲律賓總統馬科斯上任以來,其南海政策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以其訪華為界,前期馬科斯表示要與中國開展南海合作,協商解決分歧甚至共同開發南海資源,後期急劇轉向,向對抗方向發展。馬科斯政府不願正視中方南海主權主張的合法性、南海地緣政治發展、菲國內政治鬥爭需要等因素推動了這一變化。中國需正視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變化原因、表現形式、發展趨勢,分析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堅決回擊其南海侵權行徑;同時,推動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共同思考、深化“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建設方向與具體路徑,做大做強共同利益,減緩或消除美西方通過惡化區域地緣政治局勢“塑造”南海爭端走向的功能,堅決維護中國南海島礁主權和海洋權利。

  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西方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婷婷,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講師關照宇聯合發表《利益分歧與政策協調:G7成員國在“涉台議題”中的博弈合作》一文。本文指出, 2021年開始,七國集團(G7)將“涉台議題”納入峰會宣言。基於各國的現實利益分歧,G7成員國存在認知差異,博弈呈“雁陣”梯隊模式,美日作為“狂熱派”發揮“領頭”作用,英加作為“追隨派”充當“兩翼”,法德意作為“搖擺派”扮演“雁尾”角色。本文通過梳理2021-2024年G7峰會宣言和外長聲明發現,經過2021年的“試探合作可能”、2022年的“尋找合作契機”、2023年的“彌合合作分歧”和2024年的“強化合作共識”,G7成員國逐步達成利益妥協,實現了政策協調。G7炒作“涉台議題”,不僅損害了中國的核心利益,還危及地區和平與發展。聚焦議題設置,本文認為中國可以通過澄清基本事實、強化共同利益和深化對台控制力進行破局和重塑。

  本期“經濟”欄目刊發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張明研究員,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研究員張鵬和王瑤聯合發表的《當前形勢下中國財政貨幣政策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力》一文。該文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放緩與周期性壓力相互交織、經濟增速放緩與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相互交織的衝擊,再叠加微觀主體信心與預期低迷,使得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面臨挑戰。為更好地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財政與貨幣政策需要從四個層面更好地協調發力:一是宏觀經濟政策總量發力,二是積極穩妥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三是加強財政貨幣政策協調,四是加快推動改革開放進程。
 
  本期“歷史”欄目刊發了《印度與朝鮮停戰談判》一文。文章作者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高志平和該學院博士研究生周乾表示,印度獨立後奉行不結盟政策,主動參與朝鮮停戰談判。停戰談判之初,印度代表是“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成員,該委員會向聯合國提出停火議案並獲得通過後,中國堅持先談判再停戰,擔心先停戰再談判衹會給美軍提供喘息的機會,導致談判無限期拖延,因此拒絕了聯合國停火議案。隨著談判的進展,印度認為美國在停戰談判中不夠合作,考慮到談判雙方接受方案的可能性後,印度在聯合國提出印度方案。但是,美西方國家卻修改了印度提案,並使修改後的印度提案在聯大獲得通過。最終,中國拒絕了印度提案,認為其將最終不願遣返的戰俘交給聯合國處理有違日內瓦公約精神和國際公法原則。印度支持中國的朝鮮停戰聲明及八點新建議,在停戰協定即將簽訂之際,印度還對李承晚公開反對停戰表示譴責。從整個停戰談判的過程來看,印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