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月刊:文化統合 以《詩經》外交為例

http://www.CRNTT.com   2024-09-01 00:01:14  


孔子授課群雕。孔子對《詩經》頗為推崇,曾說“不學詩,無以言”。當時的推崇,必然也影響外交。
  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俄羅斯研究中心/周邊合作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閻德學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專文《中國文化統合:以〈詩經〉外交為例》,作者認為:作為華夏文明最可靠的文本載體,《詩經》展現出天下體系的原型,驗證了西周春秋時期“國際關係”“外交”和“國際公法”的實然存在,並通過禮樂制度和官學教育的推廣普及,助力“語同音”“書同文”“行同倫”的文化共同體創生發展,開創出獨具特色的詩禮外交,將“天下體系”逐漸打造成文化共同體,形成文化上的統合力,為日後政治上的大一統創造了諸多重要制度性條件,同時藉由詩禮賦詠外交,使政治性很強的外事活動提昇為外交藝術,充分展現出華夏文明的創造性軟實力,或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益思路。文章內容如下:

  關於西周春秋時期有無“外交”“國際關係”和“國際公法”一直存在争論,本文不從傳統的經學、史學或文學研究切入,而是嘗試著從政治學的視角對《詩經》 進行理解,本著論從史出的原則,分析作為史料的《詩經》,是怎樣為我們勾勒出當時政治行為體所處的國際圖景、交互形態及其外交輪廓,同時去發掘《詩經》自身如何內化為天下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其獨特的華夏文化統合功能。

       一、西周春秋時期的外交和國際關係格局:天下體系與四夷方國

  按照西方定義,16-17世紀歐洲主權國家初步形成後,獨立的國家間關係才被稱為“國際關係”。①實際上,世界上不同地域在不同歷史階段都曾出現國家體系或準國家體系,像古印度、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等。對於延續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國來說,《詩經》作為真實史料的載體,反映出中國外交和國際關係最初的交互範圍是“天下”,最初的政治行為體主要是“方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