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汪毅夫:從表姐妹和親兄弟說起

http://www.CRNTT.com   2022-02-23 00:03:34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作者 汪毅夫)說來是20年前的事了,我在《1945—1948:福建文人與台灣文學》一文裡引了曹聚仁先生的話說:“中國的文壇和報壇是表姐妹,血緣是很密切的”;福建和台灣則是親兄弟,關系尤為親近。當時,我在寫《閩台區域社會研究》(鷺江出版社2004年版,本書榮獲福建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關注的是福建文人(包括報人)光復初期在台灣活動的情形。中國大陸各省同台灣省也都是親兄弟,同台灣省也有親近的關系。今天要介紹光復初期在台灣活動的,山東籍報人薛綬之、浙江籍報人李上根和王思翔的事跡。

  北平《世界日報》駐台記者、《北方雜志》駐台特約記者薛綬之是山東鄒平人,1946年從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就當了《世界日報》副刊編輯和記者。他曾到北平監獄采訪金璧輝(川島芳子),又曾到北平八道灣采訪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翔實報道川島芳子、周作人的“新聞”,轟動一時。薛綬之自述,他於1947年2月19日由北平經天津、上海到達台灣基隆,同年10月31日從基隆離開台灣,“在台灣逗留10個月又10天,因為職業和興趣的關系,各階層的人民接觸得較廣泛,到過的地方也較多”,其游蹤及於彰化、台北、基隆、羅東、桃園、新竹、竹東、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地。除擔任記者,薛綬之還在彰化、台北、桃園兼任教職。薛綬之在台灣活動期間,恰是台灣“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前後,他在北平《世界日報》《北方雜志》、青島《青聲月刊》等發表的台灣報道,如《台灣人的悲哀》《替台灣學生說話》《台灣10月(汪按,即10個月)》《我懷念台灣》等,於今尤有寶貴的文獻價值。例如, 1947年3月8日發表於《世界日報》的《台灣人的悲哀》,副題是《當了50年奴隸,如今又沒飯吃了》,該文記當年台灣米荒、物價飛漲、失業劇增、學潮頻發、自殺、貪污等社會問題,及“台人口中失望論調”的輿情民意。

  李上根是浙江東陽人,曾任國際新聞社皖南分社(青陽)戰地記者、《東杭日報》(安吉)編輯、《浙西日報》(於潛)編輯、《方報》(臨安)總編輯、民族通訊社(天目山)記者、《民族日報》(天目山)編輯主任、《天行周報》(金華)總編輯、《天行周刊》(金華)副總編輯、《陣中日報》(建陽)總編輯、《掃蕩簡報》(重慶)主任等職。台灣光復初期到台,任《和平日報》(台中)社長、《台灣新報》(台北)社長。李上根在台傾向進步,台灣“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遭台灣軍統局拘捕,6個月後獲釋”。李上根於1950年1月30日在上海加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王思翔,又名張禹,浙江平陽人。曾任《青年報》(贛州)副刊編輯、《文化服務》月刊(贛州)主編、《陣中日報》(溫州)編緝主任。光復初期到台,任《和平日報》(台中)主筆。王思翔《台灣二月革命記》是戴國煇《愛憎二二八》一書、也是其他有關“台灣二二八事件”論著的重要參考文獻。王思翔於1950年2月1日在上海加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附帶言之,《1945—1948:福建文人與台灣文學》文末有“2001年10月18日記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辦公室”之語。憶昔當年,我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經省長同意,利用休假在廈大台灣研究院403室(現在是黃俊淩教授的工作室),以幾晝夜寫成這篇文章。現在,我已退休多年,最是感念風清氣正,令人心情舒暢的友好環境。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