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大咖講書:中評青年對話洪雯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03:45  


 
  第二,其實港府未必要變成一個大政府。香港政府歷來是一個小政府,多年來的經濟轉型也好、發展也好,都不是政府規劃出來的結果。政府沒有規劃經濟的傳統,也沒有規劃的能力,讓它轉型成像內地式的政府,或是新加坡家長型的政府,暫時也做不到。但是香港政府可以轉型成一個“有為政府”,從所謂的不干預、無為,轉變為“有所為有所不為”,逐步介入到經濟發展過程中。這種“介入”並不是規範企業怎麼運作、規範資本怎麼流通、規範市場怎麼運行,而是提供一個發展的藍圖,這不僅有利於引導經濟發展的方向,還可以推動“二號香港”產業的結構轉型和實體化。另外,香港經歷了幾場大的社會運動,社會非常撕裂,產業發展藍圖相當於是一塊踏腳石,讓整個社會的持份者可以參與到這個過程中,政府可以充分地engage(溝通和交流)各個持份者,讓年輕人表達他們的理想,讓家長表達對孩子的期盼,政府則可以從中瞭解社會各界的想法。這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手段,讓兩個香港走上彌合之路的手段。我認為政府可以參考。

  中評社記者:您在書中提了香港不僅要“走出去”,還要有“引進來”的思維。您認為,在參與“一帶一路”的過程中,香港如何引進來?如何走出去?

  洪雯:我非常欣賞內地政府在“引進來”方面的所作所為。大灣區規劃出台之後,我當時還在利豐工作,陪同馮國經先生接待了大灣區不少城市的市委書記或者市長,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需求過來,講了很多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說如果我們把總部搬去他們的城市,可以在“一企業一政策”的思路下提供各種優惠,稅收和土地都可以商量。新加坡政府也是這麼做的,利豐有幾個大的物流項目本想放在香港,結果新加坡專門制定了特別政策,給了非常優厚的條件,於是利豐就把項目搬去了新加坡,吸引了不少相關產業跟隨,帶動了整片區域的發展,現在那裡已經是一個高端物流中心了。利豐開業的時候,新加坡副總理親自出席,非常重視。我覺得香港政府應該向這些城市學習,未來要發展科技產業和2.5產業,政府需要放下身段去招商引資,去敲門,主動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務。

  中評社記者:修例風波使香港經濟受到重創,也使社會撕裂,令昔日被繁華所掩蓋的一些社會矛盾陸續暴露出來,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貧富鴻溝,您認為產生這個巨大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才能改變這種不公的局面?

  洪雯:最大的原因是香港在追逐全球化的幾十年里,忽略了本地的需求。Global(全球)和local(本地)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只專注本地發展,就會被全球化拋棄,例如非洲很多地方根本無法融入全球的流通系統;可是香港只專注追求在全球中的競爭,忽略了本地能否從中受益,就帶來了撕裂。“一號香港”享受了全球化的大部分益處,大多數的弊端則由“二號香港”承受。要彌補這種撕裂,就要改變以往那種追逐高端全球化、一切以國際功能為先的思維。舉個例子,香港政府為了進一步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為資本鬆綁,取消了各種稅,包括遺產稅。資本家才有大額遺產,香港取消了對資本家的稅,這是很荒謬的。另外,為資本拆牆鬆綁,吸引資本進一步湧進香港,但香港的產業非常單一化,都流向金融和地產行業,更加推動了香港的金融化和地產化。這些都是進一步加深貧富鴻溝的做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