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汪毅夫:台灣問題的歷史視角

http://www.CRNTT.com   2019-06-22 00:03:16  


汪毅夫(来源:网络资料图)
  中評社北京6月22日電(作者 汪毅夫)魯迅翁嘗謂: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從各種歷史(斷代史如中國近代史,專門史如戰爭史、民眾史、日據時期台灣史等)的視角看台灣問題,我們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了解,可以發現更多的論題和談資。                          

  請允許我舉例言之。           

  我們說 :“台灣問題始於民族弱亂”。從中國近代史的視角,我們清楚地看到:從1840年起始的民族弱亂,到1895年至於極矣、至於割地求和的地步。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割讓”了台灣。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國恥,是全體中國人心中共同的痛。然而,比割地更加嚴重的是棄民:台灣既割,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從此淪為棄民。從1895年至1945年,台灣人民在日據台灣50年的“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特殊心態”,是實現祖國統一必須化解的問題,因為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我們也經常說:“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的問題”。從戰爭史的角度,我們又會發現,政治對立是內戰發生的主要原因,也是70年來海峽兩岸關係的梗。國民黨頑固派從反共立場出發,破壞國共和談、不宣而戰、發起內戰。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1950年7月31日公布的數字,1946年7月至1950年6月,國、共雙方軍隊各損失(傷、亡、被俘、失蹤)兵員8071350人、1522500人。內戰的嚴重傷亡反映了政治對立的尖銳程度。當內戰形勢發生逆轉,台灣成了國民黨及其黨政軍特機關的敗退之地,台灣問題發生了。作為戰爭史的內戰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涉及台灣的史實往往未得充分論述。譬如,1945年10月17月“國軍70軍”在台灣基隆登岸,該軍在台期間整編為“整編70師”並擴征兵員。1946年12月26日,“整編70師”奉調大陸參加內戰,在1947年1月9日的山東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被俘的士兵包括了在台徵收的台籍士兵,這是在大陸的台籍老兵的主要來由。這裡也有我們的論題和談資。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