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台灣應主動選擇和平統一

http://www.CRNTT.com   2019-03-03 00:02:26  


 
  (二)兩岸分治的“一國兩制”實質狀態和“武統”路徑

  從1949年隨蔣介石退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岸實際上進入分治狀態,但兩岸政府都提出以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完整國土為治權範圍。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及席位,並把國民黨的台灣代表從聯合國一切機構中驅逐。隨即中日建交、中美建交,許多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與台灣所在的“中華民國”斷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和鞏固。從此,在規範現代國家和現代國際秩序的國際法規和國際外交原則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國名,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國際組織或國際體育運動等賽事。在兩岸內部,在台灣的兩蔣政府一直以“反攻大陸”為目標,而大陸則以“解放台灣”為追求,武力“統一中國”為共同路徑。可以說,在國際層面和國家層面,台灣事實上就是在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框架下施行“一國兩制”了,即大陸實施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地區高度自治,擁有軍隊旗號施行資本主義制度。衹是在兩岸治權層面,並未明晰政府間、政黨間的關係和治理制度銜接問題,沒有完成內部統一。台灣問題與港、澳的歷史背景不同,也是台灣問題複雜性的根源。

  (三)向“和平統一”的路徑轉折

  1978年以來,大陸確定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撥亂反正全面進入快速發展期,也開始主動改變對台政策。在頂層設計上,以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79年元旦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這一歷史性對台工作綱領性文獻,明確化干戈為玉帛,從過去的敵對狀態轉變為促進和平統一和協同發展方向,首次提出和平統一祖國的意願和政策。該文告像一道春風,融化了兩岸之間長達三十年隔絕的堅冰,開啟了兩岸和平發展之門。1981年葉劍英發表“進一步闡明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俗稱“葉九條”)、1984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進一步奠定了新時期對台政策的基本框架。這個階段,大陸單方面出台了一些保障台胞台屬利益的措施。

  1987年,蔣經國政府確定台灣開放民眾赴祖國大陸探親,兩岸正式打破了自1949年以來的長期隔絕狀態,打開了兩岸官方交流的大門。隨著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吸引了大陸部分民眾,而大陸的改革開放和巨大市場也對台商具有極大吸引力,兩岸民間各項交流趨於熱絡與頻繁。

  兩岸人民交流願望強烈,台灣當局不得不調整“三不政策”(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官方授權與大陸聯繫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大陸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1992年兩岸雙方在“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達成共識,在此基調上,雙方妥善處理兩岸間涉及民眾權益的事務,開展事務性商談,成功在新加坡舉行了1993年“汪辜會談”,簽署了一系列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協定,人員往來和經貿、文教等各項交流進入發展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