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文化台獨”歷史課綱:如何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18-12-10 00:05:21  


 
  2016年蔡英文上任後,立即廢除“104課綱”,宣佈在2018年修訂完成新課綱之前繼續使用“101課綱”。今年8月13日,台灣“教育部”的“課審大會”審議通過新的歷史課綱,決定今後高中歷史教學將不再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按台灣史、東亞史和世界史三個部分開展,把中國歷史放在東亞歷史的脈絡下討論。教材的編排方法也由過去的按歷史發展線索改為按主題劃分單元,包括“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現代化的歷程”等。

  回顧課綱的演變歷史,李登輝時代讓台灣史在中國史內部突出出來;陳水扁時代將本國史與世界史二分法改變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法,使台灣史實際獲得了本國史的地位,形成了“兩國論”的史觀敘述;蔡英文任內現在則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取消了其在歷史教學中的獨立地位,不僅進一步在歷史敘述中確立了中國的外國身份,而且試圖更深入地抹殺台灣與中國在歷史上、文化上的聯繫,“文化台獨”又大大前進了一大步。

  二、“去中國化”歷史課綱的惡果延續至今

  台灣歷史課綱在“去中國化”道路上這種“三級跳”的過程,正是台灣社會“去中國化”過程的縮影。我們不難看出,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具有“台獨”傾向的執政者,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三任台灣領導人持續發力推進,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同時,民間特別是知識分子中的分離主義思想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特別是這類知識分子進入權力階層或與政治權利相結合,將這種思想訴諸於教育、文化事業,則對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產生廣泛的影響,杜正勝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另一方面,島內雖然在政治上、文化上都不乏反對“台獨”的有識之士,但他們力量有限,這也是“去中國化”思潮得以不斷張揚而難以遏制的原因之一,而國民黨執政在課綱問題“退”的努力,大概是二十多年裡試圖阻擋整個台灣滑向“文化台獨”的唯一一次體制性的大動作,其失敗也正暴露出國民黨自身的弱點和積弊,馬英九和國民黨讓人失望有其必然性。

  歷史課綱所反映出來的台灣中學教育“去中國化”傾向長期存在並不斷發展的結果之一,就是造就了台灣青年一代中出現的“天然獨”或“人造獨”現象,對於整個台灣社會分離主義思潮發展也有廣泛的影響。在新升級課綱的規範和影響下,這種狀況還將繼續發展。無論是對於現在的兩岸和平發展還是今後的兩岸統一,這都是不可小視的思想障礙。即使是兩岸統一了,也無論是兩岸和平統一還是非和平統一,後面的事還會少嗎?香港的前車之鑒值得深以為戒。課綱所滲透的史觀體系必須脫胎換骨地予以改造,然而,就目前島內的情況而言,以其自身的力量實現這種改變又是不可能的。

  長期以來,大陸方面對於課綱這類“文化台獨”問題也有警覺和批判,但與對待政治上的“台獨”表現如“兩國論”、“一邊一國論”等相比,重視的程度和批判的力度都明顯差了很多,而且批判也主要是即時性的政治批判,文化層面、學理層面的深入分析不足,宣傳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更缺乏長期持續的跟蹤關注、研究和應對。過去二十多年裡,特別是國民黨執政的八年裡,兩岸交流持續發展,來大陸就學、就業和參觀交流的台灣青年數以十萬、百萬計,但因為我們有“尊重”文化差異、避談“敏感話題”的陳規,所以規定台生免修“政治課”,對於國家認同的問題避免正面觸及;大陸社會各界普遍參與、廣泛開展的兩岸交流中,一般性的陪同接待和專業性的交流切磋較多,極少涉及歷史觀、國家觀這樣政治性的話題,中小學等普通教育界的交流也不例外,這樣的文化交流固然促進了兩岸民眾的交往與感情聯繫,但對於“文化台獨”鬥爭的作用則不明顯。另外,對於島內課綱與教材,也存有“鞭長莫及”的自我懈怠與安慰,缺乏積極作為的信心和謀劃。這些都使得對課綱等“文化台獨”的鬥爭雷聲大雨點小而難以持久深入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