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8-02-17 00:22:02  


 
  第一,突出文化對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十九大的歷史貢獻之一,在於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這也是十九大宣示進入新時代的根本依據。社會主要矛盾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專業術語,通俗地說就是制約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解決了社會主要矛盾,就是抓住了關鍵、牽住了“牛鼻子”,再解決其他衍生性問題就會相對容易。十九大之前,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該判斷提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沿用了近40年。當時,大陸民眾的物質生活水準相當低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500.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23.4元,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都接近60%。正因如此,儘管原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判斷在文字表述中也提到了“文化”,但客觀而言更加側重於“物質”。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截至2016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準。隨著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寬泛,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而文化作為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要求必然愈來愈高,分量必然愈來愈重。十九大及時改變了對於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儘管在文字表述中沒有明確提及“文化”,但實際上相較以往更加強調了“文化”。

  第二,突出文化對於增強中華民族自信的作用。十八大首次提出“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成為引發熱議的一大亮點。十九大第一次把“文化自信”寫入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進一步體現了對於文化的格外重視。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認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此後,他又多次重申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可以說,文化自信是十九大鄭重提出並確立為指導思想寫入黨章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信解決的是中華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自處的問題。

  有的西方國家在其“一元論”哲學基礎上,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文化優越感,在全球化進程中不甘寂寞、踴躍主導,妄圖依託薯片、影片、晶片等文化符號把它的價值觀強加於人,且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面對來勢洶洶的外來文化衝擊,如果沒有充分的文化自信,難免情不自禁地自慚形穢,不由自主地削足適履,到頭來自毀長城、引狼入室,被別人賣了還幫著人家數錢。十九大擲地有聲地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旗幟鮮明地提出“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文化自覺性和民族主體性的生動詮釋,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設置了“定海神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