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補齊服務業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16-04-28 07:56:06  


補短板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針對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中的短板,培育和完善生產服務和社會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提升經濟發展的容量,推動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持續、健康地發展。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製造業大國,但在生產性服務和社會服務方面發展還相當滯後。一方面,煤炭、鋼鐵、水泥等基礎行業和一些低端製造業產能嚴重過剩,PPI多年來不斷走低,大量商品庫存積壓,企業經營困難,“僵屍企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寶貴資源;另一方面,和民生緊密相關的一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短板現象十分突出。醫療服務嚴重不足,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遲遲未能解決。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學區房價格持續升溫。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建投研究院副秘書長張志前文章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做好“加減法”。去產能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對那些長期虧損、無藥可救的“僵屍企業”實行市場出清,騰出精力幫助那些產品有市場、經營有效益但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而補短板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針對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中的短板,培育和完善生產服務和社會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提升經濟發展的容量,推動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持續、健康地發展。

  服務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的短板

  文章表示,三次產業結構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升服務業比重的過程。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的比重仍然偏低。2001年,中國服務業的比重才首次超過工業,2012年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5年才首次超過50%。而目前,全球服務業平均水平已達到60%以上。中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不僅明顯低於美國 、英國等發達國家接近80%的水平,而且也低於發展中國家中的印度 、俄羅斯等國家60%的水平。

  服務業內部結構升級主要表現為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轉向知識密集型,高端的生產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逐漸占主導地位。總體而言,中國服務業發展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比重還很大,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較低。

  從供給側結構角度看,與中國煤炭、鋼鐵、水泥等製造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相反,中國服務行業存在供給不足問題,尤其是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還相當落後,無法滿足生產發展和人民消費升級的需要。例如,當前中國居民對健康、養老、醫療、文化等服務需求旺盛,這些行業的供給能力事關民生的改善。但這些行業發展滯後、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減並用

  文章稱,我們已經認識到,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在需求方,供給結構失衡才是關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就是要解決供給側結構失衡的問題。根據木桶原理,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不是由它最長的木板決定的,而是取決於那塊最短的木板。只有補齊短板才能增加木桶容量。如果說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減法”,那麼補短板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法”,即針對當前供需失衡的主要問題,補足供應短板,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增加有效供給,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中央將補短板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正是抓住了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點。

  在第二產業去產能的同時,必須要有服務業補短板相匹配。第二產業去產能必然會引發職工下崗、轉崗等就業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甚至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而服務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是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發展服務業有利於促成勞動力的跨部門流動,也是未來勞動力要素流動的主要方向。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測算,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可以創造約100 萬個就業崗位,比第二產業多50 萬個左右。而考察企業就業狀況,2007 年以來,服務業PMI在絕大多數時期高於製造業PMI ,這意味著服務業就業狀況好於製造業,將成為未來主要的就業容納器。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