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基建與產能合作築基“一帶一路”

http://www.CRNTT.com   2015-07-20 07:05:04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過去100多天裡,伴隨著亞投行、絲路基金和博鰲亞洲論壇等帶來的衝擊波,“一帶一路”成為吸引全球目光的熱點。總體來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主力和先鋒作用,也是迄今進展最為迅猛的領域。

  經濟參考報發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史育龍文章分析,基礎設施與產能合作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領跑者,有其自身的邏輯。

  首先,基礎設施短缺是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的最大瓶頸。

  基礎設施是資源和生產要素集聚的重要前提條件。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力及其他要素成本上升,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周邊國家轉移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一些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短缺問題得到進一步暴露,與零部件配套條件落後並列,成為制約這些國家承接產業大規模轉移的兩大約束。

  同時,在汹湧而來的數字化浪潮面前,廣大發展中國家如果不能盡快趕上,巨大的“數字鴻溝”有可能擴展為全面的“基礎設施鴻溝”。為此,無論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還是中東歐轉軌國家,以及歐盟國家,都把改善基礎設施放在優先地位。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東道主夥伴對話會上提出了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設想和中方的行動,極大地促進了沿線各國基礎設施合作進程。今年3月發布的《願景與行動》中除了將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管道和電網列為合作重點外,還提出信息絲綢之路概念,將跨境光纜和衛星列入基礎設施重點領域。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已經有多個國家提出了與之相似的發展戰略構想。這些戰略計劃在空間方向、重點領域等方面均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實現對接。

  其次,國際產能合作是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借力推進工業化的必然選擇。

  受制於現行國際經濟秩序以及基礎設施條件約束,“一帶一路”沿線許多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現代產業發育不足、工業化進程滯後的問題,這也是這些國家以資源原材料產品為主的經濟結構長期難以升級的重要原因。許多國家不僅希望承接中國的產業轉移,也希望學習借鑒中國的產業園區開發、建設和運營模式。與此同時,中國經過30多年的開放發展,建立起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加工製造業體系,多種工業產品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特別是在裝備製造和礦山、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機械、電子、紡織、家電等多個領域,具備了與沿線國家開展產能合作的條件。

  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促進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41條意見。其中提出到2020年,與重點國家產能合作機制基本建立,一批重點產能合作項目取得明顯進展,形成若干境外產能合作示範基地,將對全面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商務部資料表明,中國目前已在全球50個國家建設118個經貿合作區,分布在50個國家和地區,入區的中國企業達到2790多個,其中有77個處在“一帶一路”沿線23個國家,年產值超過2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目前還有25個國家希望與我合作建設36家境外合作區。

  產能合作作為直接為當地帶來就業和稅收、顯著推進所在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合作領域,能夠直接造福當地百姓,供給與需求高度對接,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必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