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經濟形態轉換中避免系統性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5-01-10 09:00:44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訊/關於新常態(New Normal),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三句話:認識新常態、順應新常態和引領新常態。可見,擺正認識是中國經濟邁向新常態的第一步。迄今,各界對於新常態的熱議頗多,但多集中在新常態的特征或內容上,例如經濟增速新常態、經濟驅動力新常態、經濟結構新常態、經濟環境新常態等等,但新常態卻還沒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這對於擺正對新常態的認識是非常不利的。

  中國證券報發表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文章表示,新常態是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後的穩態,即真正實現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的轉變。由於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驅動力――“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獲得,若迅速清退舊常態,可能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的爆發、大規模失業的出現,以及對社會穩定的衝擊。以“去產能”為例,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言,“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今後政策要對症下藥,防止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因此,向新常態邁進,首先要做好“辭舊迎新”的平衡。也就是說,舊產能退去須以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和大面積失業為前提。在此框架下,通過舊常態退出的倒逼效應,叠加“五位一體”改革的正面推動效應,突破生產關係束縛,實現向新常態的漸進過渡。

  接著,在向新常態過渡過程中,還需釐清GDP“底線思維”和新常態的關係。為確保舊式產能的有序退出,當經濟增速滑出底線時,需要一定的“穩增長”政策來托底。但“穩增長”政策是短期反危機政策,原則是“托而不舉”、見效就收。目前,各地普遍有一種試圖將2008年以來反危機政策的常態化的心理,這是十分危險的傾向。很多人將“穩增長”政策與新常態掛鈎,誇大了從7.0%到6.5%的下滑的惡性影響,把新常態當作危機形勢來看待。

  文章認為,現在迫切需要走出認識誤區,深刻認識向新常態過渡的必然性、規律性。在很多人看來,中央政府不再放水、不再大搞項目工程、控制地方舉債投資,從而實現經濟增速換擋,這就是新常態,這事實上還是政府主導經濟的思維在作祟。事實上,縱觀各國發展歷程,進入後工業化時期,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人口、資源和產業的積聚效應,第三產業將取代第二產業而占主導,分工越來越細化,附加值越來越高,單位生產的就業和福利效率越來越高,經濟增速自然而然會降下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對中國來說,過去35年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長是一種“舊常態”,後發優勢、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參與國家分工和合作,特別是人口、資金、環境、資源紅利等,集中濃縮在過去35年,促成了中國的高速增長,這一“舊常態”具有必然性、規律性。但到了現在,由於總量基數太大、人口資源環境倒逼、刺激政策彈性下降、國際環境日益嚴峻,後工業化叠加低速城市化,高速增長下一個台階也是必然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