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建民:當代台灣青年的社會心態與價值觀

http://www.CRNTT.com   2015-01-02 09:08:25  


 
  這些年輕人成長在李登輝、陳水扁統治台灣二十年、大搞“去中國化”與“文化台獨”教育的時代。李登輝執政後期,開始修改教科書,推動本土化教育。到了陳水扁執政時期更是在整個政治社會領域全面推動“去中國化”運動,大搞“文化台獨”教育:將中國史改為世界史,將大陸改稱為“中國”;將地圖上的台灣顔色與中國顔色區隔;唐代詩人李白不再是“我國”詩人,而是中國詩人;台灣在地理上、文化上與政治上不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是一個新的“國家”,中國是另一個國家。在這樣的教育與社會政治環境下成長的一代台灣青年人,不再有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意識與認知,長江、黃河不再是母親河,不再是國家的象徵,玉山才是他們“國家”的象徵。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台灣是一個“國家”,中國是另一個國家。要讓這樣一群青年人認同依然維護並尋求和大陸歷史、文化與政治連接的國民黨變得更加困難,這些青年人更容易認同代表本土化的民進黨所謂“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的理念。在選舉中,年輕人自然會更傾向支持民進黨而不是國民黨。

  台灣年輕人的“親美親日恐中”心態也不難理解。他們所處的社會政治大環境與教育觀念決定了這一心態與價值觀。在台灣,不論藍綠,都將美國視為安全上的依靠,視為台灣的“保護傘”,而中國大陸則一直被視為台灣安全的“最大威脅”,也是台灣的“最大敵人”,台灣武力裝備防禦的唯一對象就是大陸,不是美、日,也不是菲律賓與越南。這對幾乎都會在台軍中服役、接受軍中教育的台灣青年人價值觀有很大影響,自然會形成“親美恐中”的意識與心態。台灣曾受日本殖民統治,而且在後期客觀上促進了台灣現代化的發展,台灣民眾對日本的態度從初期的抗日、反對逐步變為被動的接受以及既得利益者的親日。蔣介石治理台灣後又對日本採取“以德報怨”的政策,為“反共”而與日本結盟。李、扁執政時期,更是徹底改變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觀念與立場,將日本殖民統治改稱為“日治”,將日本“戰敗”改為“終戰”,對日本殖民統治與在台灣的建設更是歌功頌德、大加讚揚,一直延續至今,造成台灣社會全面的“親日”情結,年輕人在這樣的環境與教育下,形成“親日”甚至媚日的價值觀就不足為奇。

  另外,在當今全球化浪潮與“顔色革命”在全球四處爆發的背景下,台灣年輕人受到“左翼”與“右翼”社會思潮並存的雙重影響。加上無休止的政治鬥爭導致台灣經濟走向衰落,出現貧富差距擴大、薪資停滯、房價上漲等問題,進一步強化了台灣青年人反政府、反體制、反現狀、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心態。同時全球化的衝擊與中國大陸的迅速崛起,又增加了經濟相對衰落中台灣青年人的“恐中意識”與“懼中意識”,擔憂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擔心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他們的衝擊,開始表達抵觸與反對,轉而追求有一種確實存在感與小小生活幸福感的“小確幸”的浪漫主義。

  可以說,在這樣特定的歷史社會政治背景下,塑造了台灣一代青年人獨特的社會心態與價值觀。這種社會心態與價值觀一旦形成,不是短期所能改變與扭轉的,而是需要歷史的沉澱,需要國際大環境和島內政經環境大裂變,才有可能逐步調整與改變。我們需要耐心,更需要正確引導。
 
  (本文作者王建民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華廣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