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避免南轅北轍的貨幣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4-05-31 09:41:35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訊/近期一則市場傳聞奇襲了中國銀行間市場,傳言稱中國央行向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銀行再貸款,規模或在3000億-5000億間。定向寬鬆刺激消息提振下,市場一時間興奮不已,當日銀行間市場利率大幅下行,人民幣利率互換下行11個基點。

  中國證券報發表瑞穗證劵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文章表示,自2013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操作越來越多地依靠定向流動性工具,比如再貸款、創新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及常備借貸便利工具(SLF)。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報告》顯示,自2013年1月以來,央行推出了SLO與SLF兩個創新工具,二者均被賦予了重大使命。雖然上述工具原理有所不同(即SLO主要是對公開市場的補充,以7天期內短期回購為主;SLF為滿足期限稍長的流動性需求,以1-3月為主,以抵押方式發放),但二者具有明顯的相同之處:致力於緩解流動性危機,但又都具有定向操作的特點,具有行政色彩。

  定向支持理應是緊急救助的體現,多發生在金融機構情況危急時刻,其有“救急不救窮”的特點,才能起到保障金融不至於出現系統性與局域性風險的作用。

  反之,常規性的貨幣政策(如準備金)卻棄之不用。這不僅會降低央行的政策透明度與威信,增加道德風險,並使得央行從“最後貸款人”邁向“第一貸款人”。更為重要的是,定向流動支持不僅帶有濃烈的行政色彩,而且與市場化改革方向大相徑庭,在加速利率市場化的今天,如此貨幣政策工具創新有南轅北轍之嫌。

  文章分析,為何要盡量減少定向支持?不如以再貸款作簡要分析。至少以下幾方面是其弊端:

  第一,專項或定向流動性投放或再貸款方式並不透明,且容易發生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風險。自從去年6月“錢荒”事件以來,加強貨幣政策透明度、加大央行與市場的溝通、積極引導市場預期便是決策層與市場達成的共識。而此次,央行專項貸款通過傳言的方式對市場造成明顯衝擊,這與提高政策透明度的努力相違背。專項或定向流動性投放(或再貸款)顯然缺乏透明度,增加了金融機構與央行的博弈空間,也容易導致金融機構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風險。

  第二,行政色彩濃烈,與市場化改革的初衷相違背。毫無疑問,中國改革大方向已定,即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金融改革更不例外。從實踐來看,決策層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步伐也在加快,顯示央行期待未來利率工具發揮更大作用。而專項或定向流動性投放(或再貸款)操作作為一種行政手段,應該逐步淡化,否則商業銀行作為主體、利率作為資金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如何前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