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全球金融體系新邏輯 | |
http://www.CRNTT.com 2014-03-28 08:28:23 |
《證券市場周刊》雜誌發表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鬆祚文章表示,類似的貨幣危機自上世紀70年代就已反覆出現,合計超過142次。較為典型的有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拉美債務危機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這些危機的基本特點包括匯率貶值、資金外逃、利率飆升、貨幣緊縮、經常賬戶赤字、國際收支赤字、財政赤字和經濟增速放緩等,最終都演變為經濟危機乃至社會政治危機。 面對這一現象,理論界試圖給出解釋,但無論是貨幣金融方面將其歸因於新興市場大規模舉借外債、實施固定匯率,還是實體經濟和政治經濟學方面的投機攻擊模型、貿易逆差模型、裙帶資本主義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釋這些貨幣匯率危機。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變遷 文章提出,一個可能的新解釋是,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來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建立了新邏輯。 1971年以來,金融資本主義逐漸取代產業資本主義,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模式,這對各國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那以後,全球經濟和貨幣金融出現了五大變局。一是虛擬經濟惡性膨脹,日益背離實體經濟;二是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進一步深化,發達國家控制金融貨幣、價格體系、技術和品牌,新興市場國家則為了成為全球加工中心而激烈拼殺,前者金融貨幣產品過剩,後者製造產能過剩;三是金融資本主義主導了全球價格和資源分配體系,貨幣金融霸權形成新的剝削形態;四是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進一步惡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錯配,成為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主要威脅;五是全球金融危機非但沒有削弱美元霸權,反而從多個側面強化了美元霸權,美國國債市場的流動性持續擴張,新興市場國家希望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削弱或部分取代美元霸權、擺脫美元依賴的努力已付之東流。 這些變化的核心是全球範圍內的虛擬經濟與真實經濟背離。一方面貨幣金融指標快速擴張;另一方面實體經濟虛弱不堪。 具體而言,全球的外匯儲備、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規模、全球對衝基金的規模和數量、全球外匯市場的交易量、主要國家的公共債務與GDP比率、全球債券市場、匯率波動、股票價格和交易量、大宗商品價格的交易量等均在上升,而實際GDP增長率、失業率、財政收入增長、公司利潤增長、實際個人可支配收入則在惡化。 這種趨勢在2013年進一步惡化。全球股市創下數十年來的最大漲幅,其中,道瓊斯指數年漲幅高達27%,標普500指數上漲了30%,日經指數上漲57%,德國股市上漲25%。美國股市平均市盈率(標準普爾)達到24.5倍,歷史平均水平只有16.5倍。 美國杠杆貸款和高收益債券餘額已經遠超危機前的最高水平,2013年增長到8000億美元,而2007年只有6500億美元,2008年和2009年曾一度萎縮到2000億美元左右;垃圾債券(3C信用級別)發行量創新高達153億美元,高於危機前2007年的106億美元;PIK債務(以債還債)超過100億美元,接近2008年的水平;無抵押擔保貸款(covenant-lite loan)急劇增加,達到2500億美元,占到全部新增公司貸款的60%,2012年還只有600億美元。 與此同時,2013年很多國家失業率依然高企,而且還面臨嚴重的通縮,各國去杠杆過程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債務與GDP比例反而持續上升。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