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
歷史辨析:孫中山最具爭議的“革命”行為 | |
http://www.CRNTT.com 2013-02-02 09:18:25 |
孫中山對“二十一條”保持沉默,以換取日本支持自己反袁世凱 1914年,日本趁一戰之機,向德國宣戰,占領膠州灣及膠濟鐵路,將山東半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出於反袁世凱的需要,孫中山選擇了對日本的這一侵略行為保持沉默。此一時期,孫氏在日本軍、政、經各界積極奔走,希望日本政府支持其“第三次革命”。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野心勃勃的“二十一條”,國內外輿論紛紛,無不痛斥日本包藏禍心,欲藉此滅亡中國。但孫中山寄望於日本支持自己反袁世凱,故在整個中日交涉“二十一條”期間,對“二十一條”不作任何評價,“默不一言”。革命同志柏文蔚曾面見孫氏,要求他就“二十一條”表態,孫氏的回答是:各同志可自行通電反對,他自己“另有對策”。在孫氏看來,推翻袁世凱,是比抵禦日本侵略更重要的事情,在美同志馬素等曾致函孫氏請示:可否暫停國內革命運動,實行一致禦侮?孫氏的回覆是:“袁世凱蓄意媚日賣國,非除去之,決不能保衛國權。”迫於各界要求自己表態的壓力,同時也為了混淆視聽,孫氏更多次通過《中華革命黨通告》,散布謠言稱“二十一條”是袁世凱主動提出,其目的旨在換取日本支持自己稱帝。孫氏在日本政界交友甚廣,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二十一條”是日本政府所提出,之所以還要如此說,無非是為了給自己堅持優先反袁的立場找一個解釋罷了。 孫氏的算盤,不管袁世凱是否接受“二十一條”,只要革命黨能維持與日本的友好關係,就肯定能從此事當中獲益。如革命黨人王統一分析,此次交涉有兩種可能:如果交涉不成功,中日兩國可能兵戎相見,袁政權必然崩潰;如果袁氏接受“二十一條”,則必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浪潮。無論哪一種情況,對革命黨人而言都是奪取政權的好機會。顯然,王統一的分析,其實也正是孫中山的認知——在孫氏看來,此時此刻,不對“二十一條”表態,努力維持與日本政府的關係,才是至關重要的事情。若受輿論所迫必須表態,也須盡量將矛頭轉向袁世凱,而不能損害與日本政府的關係。 日本政府當然也有自己的算盤。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曾向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建議:如袁世凱不肯輕易應允要求條款時,“即煽動革命黨、宗社黨以顛覆袁政府之氣勢,加以威脅”;若能說服袁世凱允諾“二十一條”,“即保障袁大總統的地位及其身家之安全”,“嚴格取締革命黨及中國留學生等。”事實上,日本政府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在整個交涉期間,日本政府不止一次將革命黨的起事計劃透露給袁世凱,以此迫使袁氏不斷做出讓步。換言之,孫氏對“二十一條”的沉默,成了日本政府攫取中國利益的有力工具。 日本侵占山東,孫中山獲日軍支持在其控制區發動“山東起義” 1916年初,袁世凱稱帝,其一貫的支持者如梁啟超等也紛紛棄之而去,袁氏陷入眾叛親離的局面。日本政府隨之調整了自己的對華政策,認為“現在,採取讓袁徹底退出政治之手段,同時採用扶植我政治勢力之手段為有利”,開始反對袁世凱,轉向在東北扶植宗社黨、策劃滿蒙獨立運動;在南方支持反袁運動,資助岑春煊。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也是日本政府選定的扶植對象之一。 獲得日本政府的支援之後,孫氏很快選擇在山東舉兵起義。之所以選擇山東,主要是考慮到其屬於日本的勢力範圍,起義之後,袁世凱的部隊不敢進入日軍控制區討伐起義軍。據參加此次起義的辜仁發回憶道: “1916年春,山東的武裝力量,組織工作已有成效。居正、吳大洲、薄子明、夏紹虞、鄧天已等於5月4日在膠濟鐵路沿線各縣發動起義,占領了濰縣、高密、周村,打起反袁旗幟。……這時山東半島已在日本勢力範圍之內,周村以東並無北洋軍。加以日軍的暗中支持,所以革命軍很容易地占領了各據點。……。革命軍起義後,由於在日軍勢力範圍內,北洋軍第五師不敢開到膠東來,因而革命軍很順利地占領了昌樂、益都、博山、鄒平、壽光、桓台等十餘縣。” 這樣一種在日軍卵翼下的“起義”,形同鬧劇——事實上,日軍並非“暗中支持”,約兩百餘名日軍直接參加了戰鬥。6月份,袁世凱突然去世,段祺瑞執政,日本政府調整其對華政策,孫中山再次被拋棄,這場鬧劇般的“起義”,也隨之夭折。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