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汲取往日發展教訓 釋放經濟增長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2-09-09 09:25:17  


 
  文章認為,中國自1980年以來長達30年的高速增長周期或許將告一段落。在經濟規模躍上7萬億美元台階之後,一味追求高增長看來是行不通了,中國應該做好適應中等速度增長的政策與心理準備。

  既然這些年來的發展教訓已經證明:經濟困難時期,依靠刺激性經濟政策的拉抬至多只能取得經濟的表面繁榮;那麼,包括決策層在內的市場主體都應正視的問題是:經濟增長從長期來看應是一種內生性的選擇,依賴於市場主體基於既有的約束條件追求成長空間的持續擴大。從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來看,儘管適度幹預是避免市場失靈的必要條件,但充分調動各有關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才是保持經濟增長的最為關鍵的環節。事實上,回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實踐,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增長特征是在制度創新中注重擴大市場主體的行為空間。換句話說,中國民間長期以來被壓抑的營商禀賦由於政府政策空間的解放而大大釋放出來,成為中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政府在推進市場化改革方面仍然是不徹底的,尤其是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進展緩慢,已經成為經濟邁向內生性增長的最大障礙。

  因此,決策層在具體的政策施行中不應過於看重短期經濟增長勢頭可能下滑,而應著重思考如何通過確立以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為主線的改革總體思路,來推進結構性改革。尤須鏡鑒往日發展教訓,力爭以政府自身改革為突破口,以配套的執行力破除市場化改革瓶頸,消除經濟邁向內生性增長的最大障礙。

  首先,應在整固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保持較高的資本積累,提高勞動資源的使用效率,特別是要注意提高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取決於以知識、信息、研究開發或創新所引致的規模收益遞增、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增長等核心內生變量。技術進步的內生化,要求中國必須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促進勞動力要素合理流動、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政府亟須營造條件使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市場主體的普遍行為。引導企業在承接世界產業結構與技術轉移,加強與國際領先企業技術合作的基礎上,加大對戰略領域的關鍵技術投資,力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

  其次,以金融體系和要素價格改革為突破口,切實解決民營資本發展的瓶頸問題,實現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配置。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保持較高的投資率儘管有其合理性,但投資結構不合理與投資效率低是兩大弊病。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設施、基礎工業投資比重過大,且難以提供持續的就業空間;另一方面,龐大的民間資本卻因為市場准入限制難覓合適的投資領域。因此,政府應該切實創造條件,強化民間“投資36條”的政策執行力,擴大競爭性投資領域,真正實現讓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在提高投資效率的同時也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而為了使宏觀領域的政策改革能夠更好地反映出資源的稀缺性,政府亟須消除土地、資本、勞動力和能源等價格方面的扭曲,改變由行政機關定價或者受行政機關影響的定價機制,真正做到由市場來決定價格,反映這些要素的機會成本。進一步地,通過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以及相關的轉移支付,實現財富積累由政府、企業和部分個人向廣大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適當轉移,真正實現藏富於民。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