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先生》的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2-07-16 15:40:57  


 
  大師的時代過去不久

  上周六的時候,在家接到鄧康延的電話,邀請我一起來北京看《先生》的首映。最近的他正在忙著宣傳他的這部紀錄片,幾乎每天都要去一個城市。而正在央視紀錄片頻道熱播的《發現上校》則是他的上一部紀錄片。

  紀錄片《先生》歷時近10年醞釀,兩年多籌備、近一年拍攝,在拍攝的過程中,鄧康延說整個團隊都深受先生們的教誨和啟發,如同學生上了一課。

  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想法要追溯到十多年前,那時的鄧康延有了中國文化名人的想法,鄧康延說,孔子、孟子那些先生離今人太遠,而蔡元培等大師的時代過去不久,先生們的背影依稀還可以望見。

  此前,鄧康延所著《老課本 新閱讀》一書,附帶鄧康延的閱讀解注,掀起了一股極盛的老課本關注熱潮。“這些老課本很多都是胡適、蔡元培等編寫,現在再讀這些百年前的老課本,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們的體溫。《先生》與老課本一脈相承,我們看完了那個時候學生們的文字課本,想看看他們身後的先生。”

  鄧康延眼下正忙著紀錄片《先生》的後期製作,10位民國先生大部分是當年的大學校長和教育大師。為何先選這些先生呢?鄧康延說:中國當下尤其是教育,缺乏一種做人做事的榜樣風範,希望這個片子能鏡鑒今天。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他在微博上征集應拍攝哪些先生,大家反響熱烈,足以擔當立傳的一下子就列出五六十個民國大師,反倒是當代的沒有一人被推薦,恰印證了“錢學森之問”。鄧康延說:我們這一代不反思,後代就要罵了。

  陳丹青在接受劇組採訪時,指著那些民國先生們的照片說,現在頂尖的學者即使穿著他們的衣服,也沒有那種氣質了。他說要用一個詞形容這些先生,就是兩個字“耿介”。有一天,鄧康延正開著車突然為《先生》想到一句定位語,生怕忘了,趕在紅綠燈下幾筆記下:“他們的背影,讓我們看到民族的正面。”

  溫暖又憂傷的拍攝過程

  “《先生》的拍攝過程,充滿了溫暖,又透著憂傷。和故人故國對話,給了我很多的力量。”鄧康延說。

  30分鐘一集的紀錄片裡,鄧康延希望可以將每一位先生的思想理論、救國情懷以及人生轉折盡可能記錄下來,並通過採訪先生周遭事物、後人以及研究者去呈現他們的真實風範。這是一部良苦用心的紀錄片,鄧康延在紀錄片中體現了自己願望“我希望《先生》有一點功能性的東西,讓它成為實用教育榜樣”。也正是如此,鄧康延對於該片製作也極其嚴謹。在確定了先生名單之後,鄧康延請來了一批學者作家為紀錄片撰腳本和做顧問。同時,著名的導演高小龍和高群書也主動請纓參與到《先生》的拍攝。在最終成型的紀錄片中,胡適一集和張伯苓一集由他們完成,陳寅恪一集則由紀錄片大家王韌主導。餘下六集由前鳳凰台編導錢喻任總編導。

  “今天的《先生》雖然還未播出,卻有多家媒體採訪,我要強調,這是這個團隊的所有人的努力。”鄧康延說。前後一年的時間裡,《先生》的腳本成型,但是到了紀錄片導演的手裡,這些腳本雖然文字好,但卻缺乏紀錄片所需要的電視化的語言。於是借鑒原來腳本的文字,編導們又重新創作了一遍。“不同的導演有不同風格,我對導演非常尊重,也必須讓他們放手去做。作為制片人,我要求他們盡量把先生們的性格和對社會的認知表現出來,也盡量把他們為教育帶來的精神成果表現出來。”鄧康延說。

  高小龍拍攝胡適,他在北京找來一位形似胡適的演員,再現“胡適之路”的場景。“他來回去了胡適家鄉3次,還去了台灣,拍了100多個小時,紀錄片中只需要30分鐘。難以割舍之下,又做了一個100多分鐘版本,期盼能進影院”。

  “高小龍拍完了胡適後說,自己也受到了很深的影響,變得不那麼急躁,學會了謙卑和寬容。”鄧康延說,“錢喻帶的團隊穿行大半個中國先調研再實拍,錢喻後來感慨,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動,每天都有新的發現。”

  在鄧康延看來,有些紀錄片再不拍,就來不及了,可能連當事人都沒了。“拍《先生》的時候,很多先生的學生兒女都幾乎不在了,很多地方成了盲區。我們這一代不趕緊撿起來,後人就更不知道了。”拍攝結束後,有好幾位老先生離世,有很多熟悉的人和事會漸漸消失,鄧康延感嘆,這是紀錄片的遺憾,也是紀錄片的魅力所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