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 中國如何建設一個負責任的知識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12-07-03 08:57:43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7月3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國如何建設一個負責任的知識體系?”,作者認為,政府必須主動負責,為知識分子搭建一個有效的創造平台,那就是自由;如果中國的知識分子依附政府的傳統不改變,知識分子創造知識的使命感無從建立。詳論如下:

  中國目前所呈現的多元思想格局,一方面符合中國思想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面又體現出其特殊性。歷史地看,民間的思想解放會發生在如下幾種情形。第一,當中央權力衰微,其對思想的控制不再那麼有效,民間的思想空間遽然增加,思想自然表現活躍。第二,社會處於轉型期間,利益多元化必然導致思想的多元化。第三,國家的開放帶來了大量的外來思想,使得社會的“思想市場”多元化。

  中國當代的思想多元同開放政策、社會轉型、利益多元、民間思想活躍等因素都分不開。不過,造成這種格局的還有一些特殊的因素。政府對思想的控制仍然很緊,甚至很嚴厲,但政府已經不再有能力提供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往往是代表政府利益的儒家提供社會世俗生活的思想和知識,但現在中國則不存在這樣一個能夠扮演傳統儒家的思想供應者。同時,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對思想的需求急劇加大。一方面是不存在思想提供者,另一方面是社會的需求,這就必然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各方面大量進口思想和知識,或者來追求自身的利益,或者來滿足社會的需要。

  在全球化時代,無論是限制思想的流通還是思想的創造不僅不可能,更包含著巨大的代價。在這方面,中國現在面臨一種困境。因為不可能限制思想的流通,政府方面已經完全放棄了外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的限制。儘管進口的思想既不能解釋中國,也和中國的實踐不相關,但它們在中國競爭,競爭對政策和社會的影響。隨著各種思想尤其是左派和自由派的激進化,其對中國各方面的政策和社會所帶來的衝擊也在加大。問題在於,諸多進口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擔負起知識的責任呢?從“五四運動”到當代改革開放的經驗告訴人們,可以確切地說,傳播和販賣這些思想的知識分子少有負責者。負責的知識分子是少數,而多數只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或者個人所屬的組織利益,對社會的責任無從談起。

  放棄對思想流通的限制,這是一大進步;但更大的問題是,中國還不存在能夠解釋自己、和自己的實踐緊密相關、並能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思想或者知識體系。有關方面不僅自己沒有能力來創造這種知識體系,而且也限制民間來擔當這個責任。不過,實際上,正如前面所討論過的,因為整個知識群體(無論是官方知識分子還是社會知識分子)處於思想被殖民的狀態,中國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創造這樣一種思想或者知識體系。很顯然,儘管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會巨大轉型,但思想和知識體系一片空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