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早就存在的毒膠囊說明了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2-04-28 14:15:27  


 
鏈接:

一粒膠囊裡的社會百態:“毒”時代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時間: 2012-04-26 13:35 

  皮鞋下腳料、工業色素、石膏、激素、地溝油......這些不應該被送進嘴裡。

  如果我們能親自掀開那些幕後作坊看一看,不用任何檢驗儀器,憑常識就能判斷——這些不應該被送進嘴裡:皮鞋下腳料、工業色素、石膏、激素、地溝油,或者其他本應在化學實驗室的瓶瓶罐罐裡待著的物質。工業時代的分工精細化以及地理位置的遙遠,打破了食品供給原本在村莊或是家庭內部的鏈條。在現代化的中國卻出現了分裂的圖景:一方面我們以經濟迅速崛起、生活方式時尚前衛自居,在食品方面卻希望迅速退回到小農經濟;另一方面各種造假食品、藥品充斥社會,以及人們在狂熱地索求養生知識。

  城市人開始羨慕農村人的好,恨不得能在農村裡攀到生產不同食物的親戚。於是一小夥城市人組織起來,跑到城市邊緣,尋求農民兄弟給自己養一頭吃正常食品的豬;另一幫人結成小組,到養殖場專門指定安全的奶牛,供給幾個家庭牛奶。有院子的人開始種菜,沒院子的人在陽台上創造條件也開始種菜。在食品供應上,我們逐漸開始形成這樣一個邏輯——只有我自己生產的東西才是可靠的;如果我自己生產不了,那麼我自己親眼看見的東西才是可靠的。現代商業社會拓展了幾十年的中國,原本以為商業機理已經深入骨髓,可是當談到有關嘴巴的問題時,關乎交換的法則和信任精神,早已坍塌。

  如果打開動態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圖(2004~2011)》,發起者吳恒用藍色表示安全,紅色代表危險,便可以看到中國地圖上絕大部分區域,或濃或淡的紅色在閃現。越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紅色越深;商業侵染越少的地方,則相對安全。在公眾經歷過蘇丹紅一號、二惡英、三聚氰胺等各種化學物品侵蝕後,“毒膠囊”事件只不過將紅色染得更深了些而已。化學物品很多時候被毫無忌憚地摻進食品、藥品送進消費者嘴裡,老百姓的化學知識在近些年裡隨著造假食品而得到普及。如果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毒時代”,某種程度上並不為過。經濟繁榮帶來欺詐空前,我們的社會到底缺失了什麼?

  在法規和行政監管漏洞明顯的機制中,純粹的商業動機有著天生缺陷。即使是在西方經受過新教倫理長久洗禮後的成熟資本主義,它的理性並不能遏制逐利的衝動。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阿姆斯特朗發明了著名的普強實驗,他的結果讓人們再次將政府和法律的監管作為鉗制商業越軌的基石。

  阿姆斯特朗某天從《科學》雜誌上看到曾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藥物帕納巴的故事。該藥從1957到1970年在市場銷售,有可靠數據說明,帕納巴藥效不佳,曾經明顯給病人帶來傷害,但是制藥商普強公司為了每月多賺100多萬美元,想方設法隱瞞事實,拖延帕納巴的撤市時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