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需要“好的市場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1-11-18 09:22:25  


 
  直面既得利益的阻撓

  文章指出,“不完善的市場經濟”導致了不少環境污染危機、食品安全危機和腐敗危機的出現;然而,要退出這一模式卻相當艱難,勢必遭遇既得利益者的阻撓,而既得利益者往往又是政策的制定者,於是我們就陷入了要求政府“自己改革自己”的悖論之中。

  既得利益者的身影處處可見:由國務院責成衛生部牽頭五個部門、三個以上協會和70多位專家制訂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今年6月1日起實施,卻被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和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炮轟其“倒退25年”、“全球最差”的乳業標準,再次證明中國政策被利益集團綁架程度之深;早就應該放棄的IPO審批制,繼續為權力尋租提供理想場所;非公經濟36條、新36條出台後,對民企的制度歧視有增無減;早應市場化的利率水平,卻依舊成為保護銀行既得利益的工具,任憑公眾財富為通脹侵蝕;審計署對各部委、央企的審計年年揭黑幕,但年年歲歲花相似……

  著名學者奧爾森指出,對國家權力的恰當運用,乃經濟繁榮之本。他解釋,經濟增長取決於在何種程度上掃除了不利於經濟增長的障礙,特別是對市場和財產權利的束縛與破壞。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強化市場型政府”。一個政府如果致力於保護個人的財產權利,並且能夠強制執行各種契約,與此同時,它還受到約束而無法剝奪或侵犯私人權利,那麼這個政府便是一個“強化市場型政府”。通過掃除體制性障礙,為經濟增長釋放新的活力,此類增長可以稱為“奧爾森增長”。

  可以說,奧爾森直指當下中國經濟改革的核心命題。具體而言,中國需要在以下方面“強化市場”:推動反壟斷,確保公平競爭;打擊假冒偽劣,保護知識產權;完善法治,確保依法治國;深化改革,實現勞動力、環境、資金等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規範政府行為,尊重市場規律,以“無形的手”替代“有形之手”,做市場經濟的守夜人。

  呼喚“頂層設計”

  文章表示,面對對當前問題認識上的分歧,“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所謂頂層設計,就是要回答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市場經濟。其核心是三點:第一,界定政府與企業的邊界,哪些是企業的權利,哪些是政府可以幹預或調節的,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第二,不同經濟主體之間公平競爭的問題,其核心是反壟斷,以及政府不能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第三,誰來監管監管者?好的市場經濟必須是法治的市場經濟,任何個人、任何企業和政府(監管者)都必須受法治的規制,法院的裁決應成為終極的爭端解決機制。因此,政府究竟如何正確地“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問題的命門。

  實際上,中華文明幾千年前就開始了如何治國的哲學思考,這對我們發展市場經濟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思想。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還有領導存在,這是最好的領導,有點類似於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原理。老子最著名的名言是:“治大國若烹小鮮”,須文火慢熬,用鍋鏟翻來翻去,魚就爛掉了,這是“不折騰”的思想。

  以現代市場經濟的眼光審視,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現代市場經濟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假定人都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動物,人人為我,在追求個體私利的過程中,實現社會整體經濟效率的最優化。同時,道家所謂的“無為而治”,並不是要求政府什麼都不管。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最重要的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而最重要的公共產品就是“法治”,既包括維護公平競爭的“反壟斷”執法,也包括打擊食品造假的刑事犯罪行為。

  這些古代的智慧,雖然深刻,實施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它要求政府放棄手中過大的權力,把權力交還給市場。對官員來說,這不僅意味著深刻的思想轉變,更意味著利益格局的深刻重構。因此,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建設“好的市場經濟”的關鍵所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