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阿拉伯世界政治和社會動蕩的原因及影響 | |
http://www.CRNTT.com 2011-09-14 10:24:23 |
2010年底開始於突尼斯的政治和社會動蕩幾乎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動蕩迫使突尼斯總統出逃國外,埃及總統宣布辭職下台;美、歐大國利用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發動空襲戰並支持反對派擴大內戰,打倒卡扎菲;也門局勢混亂,反動派和總統派爭鬥激烈,基地組織趁機鬧事,使得局勢更加複雜;巴林的群眾抗議活動在沙特和阿聯酋出兵鎮壓後,平息下來;叙利亞反政府遊行聲勢越來越大,反對派組成統一陣線,揚言要通過和平手段推翻巴沙爾政權。除卡塔爾和阿聯酋兩國外,其它阿拉伯國家也都出現一些抗議浪潮,但較快地平息了下來。也門、叙利亞等國動蕩迄今未息,而利比亞的戰事則陷入僵局。 一 這次動蕩的原因十分複雜,各國情況不盡相同。首先,物價上漲、就業困難和民生艱難是引發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突尼斯15-29歲的人群失業率高達52%,埃及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也門被列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1]其次,領導人長期執政,高度集權,貪污腐敗,不思改革,缺乏民主,激起民眾強烈不滿。本•阿裡、穆巴拉克、薩利赫和卡扎菲分別執政23年、30年、33年和42年。再次,美國的中東政策損害了阿拉伯民族利益,傷害了阿拉伯民族感情。因為美國偏袒以色列,阿、以衝突至今沒有解決,以色列仍非法占領部分阿拉伯領土,巴勒斯坦迄今不能獨立建國。美國發動反恐戰爭,矛頭指向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美國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悍然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美國提出“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向阿拉伯國家推行美國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公然干涉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內政。而有些阿拉伯當權者不僅不能維護民族利益,反而對美國的中東政策予以配合,使得阿拉伯民眾有著強烈的失落感和屈辱感。第四,一些國家內部的部落、教派、民族矛盾激化。第五,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潮和西方國家極力推行的“民主”、“自由”思潮從相反兩個方面對阿拉伯世界形成衝擊。多種因素引發了阿拉伯世界的激烈動蕩。 上述種種因素長期存在,此時集中爆發,還應從更廣的視角加以考察。一是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的衝擊,這場危機加劇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困難,導致物價上漲,失業率居高不下,致使民生問題點燃長年積累的民眾憤懣的幹柴,形成燎原之火。二是美國因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以及經濟危機等因素,開始從其霸權的頂峰滑落,對國際事務的主導能力減弱。奧巴馬總統調整對外政策,將美國全球戰略重點向亞太地區轉移,在中東地區實行戰略收縮,投入減少,主導能力也相應減弱。三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群體性崛起,對阿拉伯國家產生了強大的示範和激勵效應。四是新興網絡的普及,給抗議民眾的串聯提供了便利,也為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發布不實消息,甚至製造謊言,挑動民眾情緒,火上澆油提供了可能。 二 動蕩發生後,美國及一些歐洲大國積極介入,給中東亂局增添了許多複雜因素。奧巴馬政府雖決定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向亞太東移,在中東實行戰略收縮,但不會放棄中東,脫身而去,而要繼續保持在中東的主導地位。美國並不希望中東出現大的動蕩。阿拉伯世界動蕩發生後,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首先是防止動蕩危及美國在中東的主導地位和戰略利益;同時,從推行“民主”、“自由”等西方核心價值觀出發,極力將動蕩引向“民主運動”和“顔色革命”的方向。這種取向使得美國對不同的國家採取不同的政策,實行雙重標準。在突尼斯總統本•阿裡出逃後,美國開始是力保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不希望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出現問題。但隨著埃及民眾抗議活動愈演愈烈,美國擔心局勢失控,轉而迫使穆巴拉克辭職,將權力交給美國信賴的埃及軍方,以確保美國對埃及的控制。在巴林,掌權的遜尼派穆斯林只占人口的30%,70%的無權民眾是什葉派穆斯林,並與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有著密切聯繫。巴林的民眾抗議活動引起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的擔心,也令美國不安,於是美國默許沙特、阿聯酋聯手出兵,對巴林抗議民眾實行軍事鎮壓。利比亞主要是長期積累的部落矛盾激化而形成動亂。美、歐誇大卡扎菲對反對派的鎮壓是“屠殺”民眾,予以制裁,並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隨後又利用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發動空襲戰,支持利比亞反政府武裝擴大內戰,極力推翻對西方不很馴服的卡扎菲。戰爭造成利平民重大傷亡,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困難,大量難民逃亡國外。西方在利比亞的所作所為,完全不是在執行旨在避免平民傷亡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而是要推翻卡扎菲,控制利比亞。美國煽動叙利亞反對派擴大事態,繼而宣稱叙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喪失了執政的合法性。美國雖要求也門總統下台,但留有餘地,擔心也門演變成各派勢力割據,四分五裂、群龍無首的又一個索馬里;更擔心基地組織趁亂發展,難以收拾。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