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王曉夏:溫總理出訪背後的南海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1-04-30 08:33:03  


 
鏈接:王曉夏:兩岸合作才能破“南海局”

  2011年04月22日22:58 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王曉夏 

  面對菲律賓在南海的頻頻挑釁,馬英九當局決定在6月份派出由台海軍陸戰隊幫助訓練的准軍事組織“海巡隊”進駐太平島,並將裝備重武器。

  消息一出,台灣媒體高調以“台海軍陸戰隊實質性重返東、南沙”來評論這次“肌肉展示”。隨後大陸媒體也廣為引述,很多長期掙扎在“南海焦慮症”中的國人,在聽慣了“譴責”、“抗議”的外交辭令後,此消息讓他們頓時舒緩了些許。

   和國人的鬱鬱寡歡相比,南海諸國民眾卻能從媒體中聽到其政府在南海“積極作為”、“軍事調動”等許多新聞。雖然這些動作大都無關痛癢,卻傳達出兩個強烈的信息:一是“和中國存在領海糾紛”,二是“政府在積極作為”。

  其中第二條不難理解,無非是民選政府宣揚政績,為自己加分而已。但第一條“矛盾公開化”的策略卻包含在南海國家日益趨同的一攬子“南海對策”之中。

  2009年,越南外交學院的“東海(越南稱南海為東海)課題組”在一次學術會議中,有學者公開拋出了將南海問題“國際化、公開化、政治化、非敏感化”的一攬子戰略對策。這個“四化政策”政策逐漸被南海各國廣為接受。

  除了上文談及的“公開化”之外,“國際化”就是通過為南海石油開採進行國際招商,讓各國實際利益身陷南海,進而形成利益共同體,讓中國陷入孤立;“政治化”就是將南海問題綁架在中國和整個東盟國家的交往之中,讓其他與中國不存在領海糾紛的東盟國家對中國形成中國在“擴張”、“以大欺小”的假象(在一場大小、強弱之間的博弈中,人們傾向同情弱者);“非敏感化”就是讓“南海衝突”在雙邊交往中頻繁出現,造成一種“疲勞感”,使南海糾紛這個本來敏感的問題常態化,以此降低衝突的可能性。因為實力有限,南海國家並不想真的和中國為敵。

  通過這四條方針,“南海問題”已經變得越來越“複雜化”、“長期化”、“國際化”,更重要的是“無解化”。

  在鄧小平“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下,以及“負責任大國”的承諾中,中國主導推動一系列條約和協議,約束各國在南海問題上採取過激行為。中國一廂情願地希望借此達到與南海國家“共同開發”的願望。但對南海國家而言,接受合作就意味著失去“主權”。他們最終拋開了中國,選擇了國際合作的道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