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地震“塑造”日本:臨震不亂的國民秩序

http://www.CRNTT.com   2011-03-15 09:12:28  


 
  改革分部門層層傳送的刻板機制,互聯網成為新的災情信息來源

  通過修改《災害對策基本法》等相關的法規,調整了以往必須分部門層層傳送的刻板機制,允許下級部門在機能癱瘓的情況下,直接向內閣首相報告,使信息傳送機制適用於危機環境。在通信設施方面日本政府也加大了資金和技術投入。

  1996年5月組建了設備先進的、24小時運作的內閣情報匯集中心,負責快速收集和整理國內外情報,目的是一旦發生大規模災害或者重大事故時,火速將緊急情報傳送到相關的政府部門。同年底又建立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緊急聯絡通訊網,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防災無線通訊系統。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為政府開辟了一條新的災情搜集途徑。[詳細]

  自衛隊建立近3000人的常備救災部隊,災害時防衛省長官可直接派出救災部隊

  1996年,日本對《防衛大綱》作出調整,重點加強了災害應對能力。其中包括緊急出動力量的建立,陸上自衛隊指定一支約2700人的部隊作救災派遣應變部隊。

  修改後的《自衛隊法》第83條規定,是否派遣自衛隊參與救災,由都道府縣知事進行判斷、提出申請。在災害發生或即將發生時,市町村長認為有必要採取緊急措施、但無法聯絡都道府縣知事時,也可以直接將受災情況通知防衛省長官或所指定的人員。防衛省長官也可以無須等待地方政府申請,直接派出救災部隊。
    
  1996年,日本對《防衛大綱》做出調整,強化了軍隊和平時期的救災應變能力。陸上自衛隊也建立了一支2700餘人的常備部隊。 
  
  總之,日本被規則和程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即使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職能機構被指責恪守教條、墨守陳規後,日本政府也依然選擇通過改革法律、完善制度框架的方式來改進,沒有英雄史詩般的英明領導,沒有振臂高呼的正確指揮,制度上的扎實改進使得政府成為政府應急管理的典範。
 
   來源:網易新聞另一面2011年03月14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