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一篇論文何以擊倒德國防部長

http://www.CRNTT.com   2011-03-04 10:37:24  


 
  然而,2月11日,布萊梅大學一位法學教授在引用古滕貝格2007年博士論文時發現,該論文多處未注明出處,公衆隨即嘩然。一開始,古滕貝格否認自己故意抄襲,聲稱純屬嚴重失誤,並試圖以放棄博士學位來冷卻民憤。

  但是,反對者尤其是學界對古滕貝格的辯解毫不認可。自發對古滕貝格分數為優異的博士論文逐字逐句核查、挑錯,一時成了寂寞多時的德國博士生們一大網絡盛事。其400頁論文中竟有300多頁被發現涉嫌明顯抄襲,或者沒有遵照論文體例要求標識文獻出處。其母校拜羅伊特大學隨後宣布取消古滕貝格的博士頭銜,導師也宣布和這位“政界高足”“劃清界限”。2月24日,2.3萬名德國高校博士生、學者和教授們聯名向德國總理默克爾遞交一封公開信,要求將德國現任國防部長古滕貝格解職,責成其對博士論文抄襲一事負責。他們在公開信中聲稱:“我們不指望人們對我們的科學工作予以感謝,但至少期待得到應有的尊重,嚴肅看待我們的工作。(您)對古滕貝格事件僅僅視為過失,這將使德國作為科學基地和“思想之國”(Land der Ideen)的可信度遭受重創。”學界在以學術倫理為標杆直接幹預政客們的操守問題。

  事實上,無論政治多麼充滿陰謀、密室、肮臟和交易,而誠信(Vertrauenswürdigkeit)這個基本倫理,作為德國社會秩序中最重要的一條道德准則,卻不容任何政客或者權力機關的玷污。誠信原則不僅包括對契約的尊重,也包含對真知的固守,貫穿在日常生活、商界、學界以及思想等等一切社會生活領域,也具體化為學術界漫長艱苦的求知生涯。須知,德國目前在册大學生人數約有200萬,但每年只有2.5萬名左右博士學成出爐,平均每個教授每年只成功培養一個博士。德國的攻博之路艱苦而漫長,其間有相當比例的博士候選人不得不因各種原因中途放棄,或者無限期地休學。為了強調“made in Germany”博士的含金量,德國堅持德國大學授予的博士頭銜稱呼是Dr.,而有別於英美學制的博士頭銜Ph.D.。甚至有法律規定,在海外獲得Ph.D.頭銜的博士不得在德國自稱為Dr.,一經發現,輕者警告,重者甚至會遭到起訴。如此基於誠信的學術倫理特別是通向博士的辛苦之路,才造就了博士頭銜的社會聲望。以至於激烈的選戰之中,宣傳畫上笑容可掬的候選人再戴有一頂博士帽子,也能讓競選口號聽起來多一點可信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