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的下一步

http://www.CRNTT.com   2011-01-26 09:43:02  


 
  對於中、美、日經濟規模的消長態勢,筆者曾說過,中國在經濟規模上的快速成長並不能掩蓋與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實質差距。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邏輯框架下,已嵌入到全球價值鏈分工環節的中國經濟,業已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產業和資本流動的一部分。例如,中國去年將近6萬億美元的GDP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對於經濟總量超越我國台灣地區、逼近韓國的我國廣東省來說,優化的經濟結構和普遍的幸福感,才是下一步應當追求的目標。國人更應看到的是:美歐設在金融領域的壁壘以及日美在高端產業領域相對中國的巨大優勢,都是中國短期內難以逾越的瓶頸。

  中國榮登全球經濟排行榜次席的顯著進步,恰恰表明我們亟須深刻反思既有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因為在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對國際經濟秩序主導權以及重要產業控制力和財富符號爭奪的今天,簡單的GDP總量排名,並不能準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尤其是國際競爭力的大小。譬如英國,儘管其GDP大約只有中國的一半,但英國在全球金融、戰略產業、產品定價權乃至創意設計等方面卻是不折不扣的頂尖強國。工業實力極其雄厚的德國亦是如此,在工業技術、工藝製造、資源利用以及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方面,至少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都是中國的老師。在經濟可持續發展越來越依賴於資源和技術的今天,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決不能滿足於經濟規模的表面擴大,而應從稀缺性和壟斷性的角度正視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技術瓶頸與資源供給約束。

  如果說美國的寅吃卯糧最終可能吃盡美元紅利,那麼中國為追求經濟增量而對本就不豐裕的資源寅吃卯糧式的利用,其後遺症則要遠遠超過美國。

  美國國會正在調查導致本輪金融危機的原因。不管最終的結論如何,至少在筆者看來,美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經濟金融化邏輯安排下,將經濟活動的中心偏離物質產品的生產並集中到金融資產的管理、流動和增值上來的做法簡直是危險的玩票。以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為代表的超級金融機構再牛,其創造的金融衍生產品再多,利潤再高,大概也不能代替製造業本身應當承擔的生產和就業職能。“美元本位制”或者“美元霸權體系”再強大,如果沒有基於實體產業的強大支撐,美國最終也會在吃盡美元紅利的同時失去國家競爭優勢。如今,奧巴馬呼籲美國的首要任務是確保美國保持競爭力,創造就業機會,目的就是糾偏美國的發展路徑,以將經濟增長軌道切換到依靠製造業、新興產業和金融業的三者相互推動上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