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
直擊炮戰後的延坪島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17 13:51:07 |
所謂展望台,就是在靠近韓方非軍事區的一處制高點上修建的軍事設施,在此可以視野開闊地看到朝鮮一側的情況。記得幾年前第一次前往都羅山展望台時正好趕上前一天下過一場大雨,所以次日晴空萬里,憑肉眼就可以清晰地看見朝鮮開城市、朝鮮的民房和哨所等,而印象最深刻的則是矗立朝方一側高160米,號稱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朝鮮國旗。 遺憾的是,由於下雨,此次來到位於楊口的“乙支展望台”時能見度只有幾米,所以別說看朝方一側,就是站在5米開外的人也看不清。這讓一行人都十分沮喪,只好指著非軍事區的模型問東問西。韓方士兵說,他們也不喜歡這樣的天氣,因為值勤要比平時更加警惕。 從乙支展望台上走出來就是綿延248公里的鐵絲網,這是所謂的“南方分界線”。在非軍事區一帶一共有三條線,我們常說的38線就是分割朝韓的“軍事分界線”。從軍事分界線分別向兩側各後退兩公里各有一條線,就是朝鮮的北方分界線和韓國的南方分界線。在這南北分界線中間的區域就是所謂的非軍事區(DMZ)。非軍事區的面積約907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0.5%。 實際上,在韓國一側還有一條“民間人出入統制線”。從南方分界線到統制線之間寬5-20公里不等,該區域內基本上沒有平民居住,但是這里的田地卻可以耕種,只不過需要在軍方規定的時間內出入耕作。延坪島事件後,連平民出入勞作也加強了管制。 南方分界線的鐵絲網有近兩人高,是用木頭支架撐起來的,每一個木樁上都標有數字,軍方可以據此判斷具體位置。我們當天所在的木樁上就寫著715和716號。鐵絲網的上方纏繞著“帶刺”的鐵絲圈,看起來就有點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寒氣。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那就是在鐵絲網的網眼中塞著很多小石頭。 《世界博覽》特約記者試圖將此場景拍下來留念,但卻遭到士兵的制止而放棄,便好好奇地問放哨的士兵,那麼多小石頭何用?起初士兵不願回答,似乎這也是關乎韓國國家安全的軍事機密。 不過,他猶豫一下還是“透露”說,這些石頭是用來防止朝鮮士兵潛入的。因為敵人夜里翻越鐵絲網或者剪斷鐵絲網不小心的時候,這些石頭就可能會掉下來,並沿著峭壁往下滾,值勤的哨兵就能夠聽到石頭碰撞的聲音。 蠶食下的非軍事區 雖然朝鮮戰爭停戰協定規定南北分界線相距4公里,但並不是嚴格按照這個距離來劃分的,而是雙方根據地形和管理的便利。有的地方實際寬度達13-14公里,窄的地方雙方哨所的距離僅有1.2公里左右。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朝韓雙方往往會槍擊對方哨所,製造緊張氛圍。如2010年10月19日,朝鮮軍向華川郡第15師團最前線的監視哨所(GP)發射兩枚槍彈,韓軍對此立即進行了回應射擊。 作為遊客也能親身體驗到朝韓近距離對峙的緊張感。記者曾隨團前往鐵原一帶採訪時,韓國軍方導游帶領大家前往一處距離軍事分界線只有幾百米的地方參觀,並一再叮囑不要拍攝,要注意安全。“因為朝鮮軍人可能正在監視這里,如果惹怒了他們可能會開槍射擊。”尤其是在冷戰期間,朝方對南方一側人群集中的地方非常警惕。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