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日“撞船風波”背後的美國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10-10-21 11:42:16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既是中日撞船事件發生的背景提供者,也是最終解決的推動者。
  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登載文章《中日“漁船事件”背後的美國因素》,內容如下:

  中日釣魚島海域發生的“漁船事件”引起了各界對於中日關係的熱議,然而在反思此次事件時,我們卻不能忽視那個不在前台的大國——美國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既是此次事件發生的背景提供者也是最終解決的推動者。

  美國因素對日本政策決定的巨大影響

  一、事件發生時的美國因素: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美關係一度受挫。在美國與亞洲關係上,美國開始從正面對中國開展攻勢。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的表態首次出現在1996年,當時代理助理國防部長卡特.坎培爾表示“日美安保條約適用於日本施政下的領土,尖閣群島(釣魚島)屬於日本施政下。”但是在隨後很長時間內,美國沒有對此有相關的表態。但是,今年7月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亞細安區域論壇,ARF)會議上,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希拉莉).克林頓明確表示“確保南中國海安全通行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意在牽制中國,中美外長則在會上激烈交鋒。8月16日,在回答日美安保條約是否包括釣魚島時候,美國助理國務卿庫勞力表示,“回答是yes。”漁船與日本巡視艦相撞可能是偶發事件,但是日方的隨後的扣押行動則並非偶然反應。簡言之,在看到美國試圖牽制中國(特別是在海上)的傾向,日本也試圖乘機試探美國的決心,這正是事件發生的國際背景。(日本執政黨選舉則可能是事件的國內背景)

  二、事件發展過程中的美國因素:

  事件發生一周後,日本決定先釋放中國漁船和船員,但是繼續扣押船長,並等待美國的表態。9月14日,美國助理國務卿庫勞力表示“希望中日通過對話和平解決(糾紛),但是日美同盟是亞洲安全保障和和平的基石。”美方的表態讓日本看到了美國支持日本的希望,《讀賣新聞》在9月18日的評論中就指出,該助理國務卿的表態與克林頓國務卿的表態是一脈相承的,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日本的“信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