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未來十年大陸某些高校將面臨破產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0-03-24 08:52:11  


 
  這是否意味著高校規模“大躍進”將告一段落?

  作為著名經濟學家,顧海良喜歡用數字說明問題。他分析,一個民辦學校或者獨立學院,僅僅就其辦學基本經費而言,在校生人數在1.1萬人以上的時候,才可能進入良性循環。而低於6000人就開始賠錢,就必然要壓縮教師和設備維持運轉。所有在校生人數如果低於5000人,這所學校可能就會難以維繫,陷入財務危機。“如果拿不出有效辦法,他們的破產不會太遙遠”。

  他說,在中國高校合併和調整規模的大潮中,很多綜合性高校都把擴招的重點放在了研究生上,追求研究生和本科生數量的1∶1。這樣,本科階段擴招來的學生更多地進入二三流大學。而到2020年,人口數量不斷下降,如果一類校招生人數控制不變,那麼二三類學校的生源就吃緊了,“很多學校會面臨招生困難,恐怕連末流學生都搶不到”。

  最近,在提交討論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里,未來10年把發展民辦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它們必須面對生源減少的難題。

  顧海良建議,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學校應該及早集約型發展,找到符合自己特色的突破口,切忌辦教育也一哄而上好大喜功。他很推崇有些民辦學校和獨立學院的辦學理念,把學生的培養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合起來、和人才市場需求密切結合起來的辦學模式,要走類似國外“社區大學”的發展模式。

  “中國的民辦教育市場還不成熟,沒有足夠多的投資者願意掏錢辦教育。”顧校長指出,民辦教育可以借鑒西方的基金會方式。目前,國內對民辦教育的“非贏利性”有誤解,事實上在歐美國家的私立學校,“非贏利”的意思是,學校要贏利,但投資者不分紅利,這樣把所有的錢都滾在學校基金里保值增值。如果不讓盈利,民辦學校的就無法達到一定規模,更難進入良性循環。

  他介紹,西方的遺產稅對扶持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學影響巨大。富人要把財產留給孩子,70%~80%的財富都得交遺產稅。所以他們只能把錢捐給學校。這些資金催生了西方國家的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學,可在中國卻產生了一大批“富二代”。

  如果政府能規範捐贈渠道,幫助“先富起來的人”成熟起來,而這些民辦學校獨立學院放棄盲目地擴張,改變培養人的目標,為學校學生準確定位,相信中國的民辦教育還是能發展起來的。(記者 堵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