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廣東政改探路 號召官員殺開血路

http://www.CRNTT.com   2010-02-20 08:57:37  


 
  部門合併,副職領導激增!大部制改革推行4個多月後,幾個地市的大部制改革卻都碰到了這個同樣的難題。“汪書記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回應,他說,有些地方大部制改革後,暫時不精簡人員,不減少幹部職數,是改革中理順政府關係,轉變職能要付出的成本。體制理順後,這些問題可以逐步解決。”一位參加廣東省深化體制改革會議的人士告訴記者。

  一切改變始自隨後,佛山、珠海、江門、東莞等地的大部制方案也陸續公布。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廣州民營經濟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彭澎對廣東省各地大部制改革方案進行歸納比較後,總結出了深圳、順德、廣州三種模式。“深圳模式以‘行政三分’為重頭戲,改革程度在廣東算是中等,但在國內已經是較為激進了;順德模式以‘黨政聯動’之舉讓人眼前一亮,但爭議較多,而扁平化、同類項合併、高效廉潔等多方面都有所創舉,在廣東也都屬激進,不少縣級單位都表示難以模仿學習;廣州模式雖然被一些改革學者指責為太過保守,但卻成為其他地級市效法的榜樣,其中也不乏自身特色。”

  順德改革後不久,佛山市委常委、順德區委書記劉海向汪洋匯報鎮街改革情況時,會後汪洋將他留下,跟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順德沒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

  變化並非立竿見影,但其影響甚為深遠,廣東的政府“瘦身計劃”自此已從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一直推進到地級市。

  政府不能關在樓裡

  “該放權的放權,該鬆綁的鬆綁,鼓勵先行先試、啃硬骨頭。我們要求企業轉型升級,前提是政府的服務要轉型升級;我們希望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首先是政府要提高服務企業的創新能力。”2008年初汪洋如是向廣東人表態,在他看來,廣東的轉型首先是政府的轉型。

  這一次,廣東省將“放權”的範圍延伸到了鎮一級。

  2009年底,廣東省下發《關於富縣強鎮事權改革的指導意見》,在這份文件中規定的“放權”包括支持“有條件的縣設立海關、外匯管理、商業銀行等分支機構”,而且再度表示了對順德行政體制改革的支持。《意見》明確,省政府各職能部門和各地級以上市政府要重點研究發展改革、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經濟和信息化、外經貿、交通運輸、住房和城鄉建設、旅遊、農林水利、教科文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商、質監、安全監管等方面管理權限的下放事項。

  熟悉政府部門運作的人士稱,這幾乎將所有權力部門都“下放”了。而廣東省的意圖則是2010年的上半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地級以上市為主進行推廣,並將之逐步在全廣東推開。 “改革開放30年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放權,”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為此專門在廣東省委機關報撰文闡述這一道理。

  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從2007年開始就請求讓鎮黨委書記參加廣東省委全會,當時汪洋對他說:“擴權得一步一步來,不可能一步到位。”2009年,水到渠成。作為試點的東莞市下發了《關於擴權強鎮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該意見,東莞市27個部門將下放248項行政管理事項給石龍和塘廈兩個試點鎮。“上面27個部門,我們下面不能搞那麼多,下面應該是全科醫生,什麼都能做,做很多事情。部門精簡,權力相對集中。” 石龍鎮黨委書記冼周恩對之前跑審批、效率低下的做法深有感觸,現在石龍鎮準備以七個中心承接下放來的248項事權。

  冼周恩說:“我們的政府應該在離人們最近的地方,而不能關在樓裡。”

  放權會帶來什麼好處?在有人擔憂放權會讓基層政府權力過大時,冼周恩認為這實際上是釋放了地方的活力,因為他們最想要的只是“事權”,冼周恩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東莞的架構全部是縣一級的權力,現在縣級權力下放,相當於繼承法裡面的財產權,在東莞,鎮和市之間不是父子關係,而是兒孫關係。現在,‘爺爺’看著這個‘孫子’逐漸長大,但還未滿18歲,就說拿些權給‘孫子’獨立行使,考慮到還有很多‘叔叔’,就把權分給很多‘叔叔’去管了。所以,這個權不是‘叔叔’的,而是‘叔叔’代管的。當‘孫子’差不多快成年,‘爺爺’就把‘叔叔’的權移交給了‘孫子’,‘叔叔’習慣了這個權力,自然舍不得,就跟‘爺爺’說這‘孫子’還不到18歲,權不能放,恰好‘爺爺’也是這麼想的,所以這叫權力移交。”

  在“放權”之外,一些新的舉措也在試行中,《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10-2020)》(徵求意見稿)在年初下發,汪洋率廣東省主要領導密集調研粵北地區,廣東的發展格局在“瘦身”之後開始顯露新的氣象。

  廣州要有“大哥”的意識,深圳靠什麼實現“三十而立”?蘿崗代表著廣東的未來。在汪洋妙語連珠的評價中,蘊含著對廣東“核心推動力”的追問,最終他將這種核心推動力定位為“自主創新”。

  在年初的廣東省委全委會上,汪洋如是說:“自主創新道路是我們現在還不太熟悉,而且有許多彎道坎坷,甚至‘人跡罕至’的創新發展之路,但經過‘驚險一躍’後可能是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寬廣的康莊大道。”

  在這“驚險一躍”之前的政府體制改革,可以看作是廣東在起跳前的蓄力,這種蓄力正在加速進行。(本刊記者:鄂璠 劉建華;溫海星對本文亦有貢獻)


吳敬璉把脈廣東轉型
  ——本刊專訪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

  1/2 深圳31個政府部門調整為16個“委”、“局”、“辦”,精簡幅度近1/2。

  2/3 順德的黨政機構從41個減為16個,直接減去了近2/3。

  ⊙“廣東用一個姿態快跑了十多年,現在放緩了一些速度,調整一下姿勢,提高一下長跑動作的技術含量,應當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說過去30年的發展,傍資金‘大款’是實現快速增長的重要條件的話,今後30年的發展,廣東必須靠傍科技‘大款’,來實現經濟質的飛躍。”

  ⊙“過去人們常說‘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現在我們要努力做到‘東西南北中,創新到廣東’。”

  ——汪洋

  廣東的改革力度是最大的,汪洋同志的方向是對的,沒有一個省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面提到他這樣的高度。

  2008年,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廣東的一次演講中,說自己不是廣東的“外人”。上世紀80到90年代,他常常去廣東,一年裡甚至要去好幾回,在廣東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史時刻,他在幾個不同場合,談廣東在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所碰到的問題和挑戰。

  時隔一年多,當《小康》雜誌推出廣東專題,關注廣東以行政改革為開端的新一波大變革時,吳敬璉接受了《小康》記者專訪,再次為廣東經濟把脈支招。他言辭懇切,認為在廣東變革中“汪洋同志的方向是對的,沒有一個省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面提到他這樣的高度。”他希望看到廣東“能搞上去”,開創出“廣東創造”的新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