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經濟數據打架 源於復蘇急躁症

http://www.CRNTT.com   2009-06-21 09:37:11  


 
           “數據造假”只是猜測?

  對於以用電量與GDP增長背離為代表的統計數據打架現象,民間似乎更願意接受“統計造假”之說。比如,電監會前副主席邵秉仁認為,用電量與經濟數據發生背離,主要原因在於地方統計數據造假。邵秉仁舉例,某西部省一季度用電量下降了9.9%,但經濟增長了10.8%。

  經濟學家王福重則不客氣地認為,在失業不斷加劇(勞動力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居民收入不斷下降(收入是消費的基礎)、企業利潤不斷下降(企業投資的基礎)、出口(淨出口是GDP的一部分)更是兩位數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之下,單靠政府迄今只有8000多億元的財政刺激性投資,GDP就可以增長6.5%,這有點讓人不可思議。因此他直接斷言統計數據有造假嫌疑。

  考慮到中國特殊的行政績效考核機制,特別是目前一些地方錯誤地理解中央的保增長政策,斷定一些地方通過統計數據作假以追求GDP數據的漂亮,是比較符合政治邏輯的。

          根源在“復蘇急躁症”

  其實,統計數據之間打架并不奇怪,也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如果以平常心待之,坦誠面對公衆質疑,并給予科學的分析和解釋,對於高層決策和解釋民衆疑惑都有好處。但我們的統計部門,似乎依然不習慣於外界對統計數字的質疑,動輒斥之為“沒有根據的猜測”。這種自閉的態度更不利於數據的真實以及與民衆的互動。究其根源,一方面在於統計部門在現有的體制下無法做到“超脫”和“獨立”,另一方面,和某些人一直所犯的經濟“復蘇急躁症”不無關系。

  筆者記得,從去年年底開始,面對個別數據的好轉,一些人就動輒判斷中國經濟“率先”復蘇,這種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也誤導了決策部門。其實,即使是一個人,如果生了一場大病,病情也會出現反複,一些病理指標也可能彼此背離。因此,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判斷,出現分歧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對指標打架的情況視而不見,而只對樂觀數據情有獨鐘,看到個別指標稍有好轉就大呼小叫“率先回暖”。不少學者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造成的尷尬結果就是,面對真正的數字打架之時,決策者自己就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困境。遭遇外界質疑時,更以粗暴的指責來應對。

  因此,在經濟回暖的基礎還不穩固、各種指標冷熱不均的情況下,首要的是破除經濟復蘇“急躁症”對形勢判斷和決策的幹擾。統計數據打架在某種程度上至少說明目前經濟回暖的證據依然不充分。同時,統計部門除了在統計指標的設置和數據的“保真”上下工夫之外,恐怕也要學學公共政策解釋的藝術,放下傲慢與偏見,對於數據打架能够做出符合自身和公衆智商的合理解釋,努力使自己的數據能够距離老百姓的心靈近一點,為統計數據建立真正的公信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