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綠營媒體制衡台灣政局 有多大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09-06-09 00:39:40  


鄭文燦
 
    鄭文燦:在台灣政治親中媒體親藍背景下 綠營人士的發聲管道相對變少

  台灣政治的親中路線跟格局,已形成在台灣民間社會很大的危機感,而媒體的親藍傾向,也幾乎到了一個很難改變的程度。在這個背景下,綠營的人士想要發聲,想要有管道,想要表達一個比較不受到商業或政治考量下的意見,變得相對困難。

  所以,有綠營人士會用地方廣播電台或網路媒體的方式,來作為一個傳聲的管道。其實這都還不算經營媒體,還只是一個小眾的意見的傳播管道。當然,即使是小眾,力量也不可小看,台灣民主化的經驗中,以小搏大、以地下對抗地上、以非主流對抗主流,也曾經有過成功的實例。台灣的主流媒體,在民間的信賴度好像也不那麼高。綠營人士經營媒體,還是有空間的。

    “玉山午報”可能改變台灣的輿論生態

  比較特別的是呂前“副總統”的“玉山午報”。對台灣的媒體生態來說,如果綠色陣營的晚報能夠辦得起來,應該是一件對輿論生態有所改變的事情,因為台灣這種公共輿論的形成,如果用一天24小時來算:早上有報紙出刊,接著一整天就是七家專業新聞頻道,然後午報出刊了以後,晚上接著有很多的新聞節目,評論節目,一天的輿論議題就是如此形成的。所以我常看到,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立場的評論節目,主要的議題來源也是唯一的一家-聯合晚報。

  所以如果有一個不一樣的午報,不一樣的晚報,那應該也有一種所謂“創造議題”的效果。“玉山午報”如果成功,它就會有重要的價值。

    區別媒體的藍綠色彩並不容易

  當然,我們很難去區別到底哪個報紙是藍的或綠的,或哪個媒體是藍的或綠的,金恆煒總編輯從台灣媒體產業的歷史根源、族群的背景,已經作了很精緻的分析,台灣媒體的政治傾向是根植於國民黨威權體制的歷史因素。

  台灣記者協會呂東熹會長也從從業人員的身分,看出很多深層的因素,因為,在主導這些公共輿論的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並不見得是記者的筆或麥克風,它常常有報老闆的影子,或者編輯台的影子,政治傾向的根源,其實是一個綿密的網絡所形成的。

  雖然我們不太容易做一個很明白的二分法式的區分,可是我覺得,在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台灣媒體的自由度其實是被打上問號的。我們過去雖然認為,媒體的自由開放與政治上的民主化,是同步進行的,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人民團體法才修改開放組黨,民進黨之後才拿到政黨證書。出版法是在1988年廢止,後來才開放報禁。這些事情都是在同樣的背景下發生。

  但不管怎麼說,媒體自由總是台灣由威權走向民主一個很重要的支柱,它的客觀性、多樣性、多元性,應該是我們期待的,但實際上的情況一直不是這樣子。其實到了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期間,也沒有非常重大的改善。這裡當然有很多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媒體政策可以來檢討,但是這是另外一個題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