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金融危機和中國產業升級

http://www.CRNTT.com   2009-04-28 09:44:08  


 
  正因為這樣,即使西方國家如德國、意大利和法國等,都不會輕言放棄任何一個產業。這次金融危機也顯示,那些具有良好產業(製造業)基礎的國家所受到的負面影響遠沒有那些製造業被大量轉移出去的國家嚴重。這一點對中國非常重要。中國是一個大陸型經濟體,不僅能夠容納不同的產業,而且也容納同一產業鏈上具有不同程度附加值的產品的生存和發展。因為中國仍然是一個勞動力大軍充足的國家,尤其不應當輕言放棄任何產業。如果要作產業轉移,那就應當在政府政策配合下在不同區域間(一個省內的不同區域或者不同省份之間)進行轉移。

企業“走出去”的戰略

  產業升級是國際環境下的升級。如何升級?這些年中國已經有了很多的經驗教訓,尤其在企業“走出去”方面。“走出去”不僅僅是國際化戰略,更應當是產業升級戰略。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具有政策意義:

  第一是購買美國國債的問題。有人很形象地指出,中國應當購買的是美國產品,而非美國政府,就是說,要購買美國的技術、管理經驗、知識等產品,而非美國政府債券。從中國政府對美國債券表現出來的擔憂來看,購買美國產品顯然要比購買美國政府更可靠,更具有價值。

  第二是購買什麼樣的西方產品。這些年中國在收購西方企業或者技術方面也努力不少。但是,這裡有個致命的弱點。因為收購的主體往往是大型國有企業或者受國家支持的大型企業,而且目標往往是頂端產業或者對被收購國家具有政治影響性的企業或者產業,在大多數場合,中國的收購都被政治化或者意識形態化,從而導致流產,或者收購之後效果不佳。

  中國可以批評被收購國家的政治,但政治永遠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你是否喜歡。大型國有企業利用龐大的資源和政府支持優勢“走出去”,這可以理解。但是大型國有企業所做的並不一定是對中國社會最為重要的事情。無論是高端技術,還是資源,都是中國所需要的,但這些不能涵蓋“走出去”的全部意義。對中國來說,中小企業的升級尤其具有戰略意義。

  這就是這裡要強調的第三方面的政策,就是政府必須輔助中國的中小企業實行升級戰略,無論通過“請進來”還是“走出去”途徑。

  這次金融危機發生之後,西方的很多中小企業都發生了危機,主要表現為資金的短缺。這些企業也在尋找出路。中國如果要收購這些企業,就比較容易,因為這些企業並沒有政治性,很難被政治化。老是盯著人家的大型企業不可避免要被所在國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

  收購中小企業也符合中國的所需。中國政府也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中小企業的發展。這次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也是中小企業,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可以動員和組織龐大的民間和社會資本來收購中小企業。現在人們盯著的是政府的4萬億。如果能夠把民間資本動員起來,就會有龐大得多的資金。

  很多年來,中國龐大的民間資本因為受政府各方面的限制一直處於毫無理性的流動狀態,找不到一個合理的投資點。民間資本儘管龐大,但很分散。這就決定了政府在組織和動員民間資本方面來達成中國的中小產業的升級過程中可以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實際上,這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政府儘管已經在很努力地應對金融危機,但從上述這些方面說,政府仍然有很多並且更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如果能夠在多方面進行政策調整,結合政府本身和社會的力量來達成具有實質性意義的產業升級,尤其是迫切需要的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那麼在金融危機過後,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就可以攀登上一個新的台階。同時,這對中國的經濟模式的轉移和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非凡的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