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就業危機或致群體性事件發生幾率增加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09:01:38  


 
  學生是政府需要處理的另一個龐大的群體。據統計,2009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約為611萬人,再加上去年畢業的大體還有不到100萬人沒有就業,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為710萬人左右。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去年底發布的《中國青年權益狀況報告》顯示,中國高校畢業生還沒有就業的比例已達到15%左右,遠高於社會4%至4.5%的平均失業率。報告說:“青年就業競爭激烈、壓力大、就業難,失業率較高。”中華職業教育社總幹事陳廣慶稱,今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激增,可能令中國就業形勢比亞洲金融危機時更嚴峻。

  大學生就業則不僅僅關係到就業,而且關係到社會公平。因為教育就是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主渠道。如果大批普通家庭發現對子女高昂的教育投資換來的是“畢業就失業”的結果,無疑將影響社會和諧。

  同時,2008年是中國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的最後一年,下崗或失業人員比往年增多不可避免。受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打擊最大的是城市藍領工人。他們要面對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也要受到失業潮的影響。

  此外,城市中白領或中產階級的失業也令人擔憂。社會學家孫立平認為,白領或中產階層的失業問題看似不如農民工那樣集中,但由於這部分人在社會中獨特的位置,其失業造成的社會影響可能更大。這部分人失業帶來的職業恐慌和信心危機,將會是更為嚴重的,並可能由此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應對之道  

  有關專家指出,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失去工作崗位的農民工、已畢業未找到工作崗位的大學生等群體對經濟下行、生活水平下降的承受能力最為敏感脆弱,容易產生消極、失望等不滿情緒,一旦受到特定情境、特殊事件的刺激,就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

  《人民日報》的評論亦稱,中國正面臨在經濟挑戰之下維護社會穩定的艱巨任務。社會生活中不穩定因素增多,矛盾多發、易發。評論指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確保“群體性事件”不失控。

  事實上,中國各地的群體性事件一直上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專家王二平博士日前引述官方數據說,群體性事件從1995年的超過1萬起,持續增加到2005年的超過6萬起,2007年已經超過8萬起。進入2008年下半年,在舉辦北京奧運前,中國不同地區接連發生嚴重的警民衝突與群體性事件。最突出的例子是甕安、孟連、隴南事件。

  “群體性事件的激烈程度比以往大大升級了,”長期研究群體性事件的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單光鼐說,“這一方面緣於信息傳播手段的多元化和人民對自身權利的認知能力提高了,一些以前能够捂住的事情被掀開了蓋子;另一方面,也說明矛盾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以高破壞性的形式表現出來,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目前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對於群體性突發事件還缺乏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正確處理群體性事件,無疑需要以新思維和新措施予以積極應對。

  在種種舉措中,最容易想到的,莫過於加強國家權力。但這一觀點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即很多群體性事件之所以發生,並非由於公權力不够強大,而是由公權力越界、權力行使方式不當引起的。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拆遷、農村徵地中利用公權與民爭利,加劇了當地群眾與政府部門的不信任甚至對立。而當群體性事件發生,政府部門又從“穩定壓倒一切”出發,利用公權對一些被侵害、被壓抑群體的利益訴求表達進行打壓,結果反而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