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公民社會,始于足下 | |
http://www.CRNTT.com 2009-02-11 11:28:21 |
公民社會,“證”出來? 2009年1月15日,由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編的首部《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發布。該藍皮書凝聚了包括俞可平、高丙中、袁瑞軍在內的20余位著名學者的三年學術努力,雖然20多位學者所論重點各不同,但是他們都承認一點:中國已經邁進公民社會。而在2008年底,由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也似乎將關注點落在公民社會身上:《社會藍皮書》主編、09年《社會藍皮書》主報告李培林表示,今年比較明顯的新現象就是公民社會發展很快,公民意識顯著增强。學者們似乎都提倡(至少不反對)將2008年作爲中國公民社會元年。 當然,即使是學界,也有不同意見:就在北大相關研究部門和學者正在籌備發布他們的藍皮書的幾乎同時,清華大學NGO研究所也剛剛出版了一本名爲《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的研究成果,來自清華的觀點則明確表示:“中國離公民社會還有很大的距離。”學者之間的分歧究竟有多大,是研究視角上的各有側重,還是真的如媒體所稱的到了“北大清華激辯”的地步? 其實,學院裏的爭論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對一些關鍵問題的針鋒相對我們欠缺的恐怕早已不僅是“長期堅持”的制度韌性,就連“針鋒相對”本身都已然是漸漸遠去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靠行政權力堆積起來的權威身份去“斷言”一些原本可以爭論也必須爭論的東西。斷言中國邁入“公民社會”,爲時過早,這疑似“碩果僅存”的媒體觀點,還來自大洋彼岸的華文報章。剩下的,就只剩下些所謂“新媒體大有作爲”的博客作者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的异議。 世界就是這麽奇妙:有些東西,早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調查結論却遲遲呼之難出;但另一些原本難以定論或者暫時無法定論的,却被這樣那樣的權力部門和研究機構爭先恐後地“斷言”下來——用本山大爺的話講那就是“你歡迎也好,不歡迎也好,反正我都帶著誠意撲面而來了”。前者的典型首推折騰了太久的“華南虎迷案”,但08年底冒出的“正龍翻案風波”,究竟是如論者所願成爲“最後一點漣漪”,還是權力在那厢自顧自折騰的“外一首”?我們也恐怕只能靜觀其變了。至于後者,能够舉出的例子也算層出不窮,而最新鮮出爐的還要算國家統計局進行的以“瞭解社會各階層對黨和國家發展方向、發展形勢、發展政策的評價”爲重點進行的“社會各階層思想動態調查”,調查結果證明了一個在很多人看來根本無須耗費衆多人力物力和財力就可以不言自明的結果:“黨和國家發展方向得到高度認同”。知名網友黎明先生對國家統計局提出了强烈表揚,讓人忍俊不禁,更讓人深思。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