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孫震:台灣產業轉型經驗的啓示

http://www.CRNTT.com   2009-01-20 11:14:01  


 
  70年代台灣以資本密集型工業為主流,同時進行資訊電子工業的轉型,開發科學園區,並催生了最早的民營半導體公司。等1979年到1980年第二次能源危機的時候,已經改名為“經建會”的“經設會”,提出經濟建設以“二高二低二大”為原則,也就是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價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低、關聯度大、市場潛力大,選出機械工業和資訊產業為“策略工業”,策略工業享受低利融資、五年免稅、加速折舊、研發投資抵減租稅等獎勵,並且在技術和經營管理上能享受政府輔導。這樣,80年代以技術密集工業為主流,使台灣在90年代成為世界科技產業重鎮。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管制在減少,匯率、利率與貿易都走向自由化。 

  長期而言,我覺得大陸的產業政策是對的。不妨作一些修正,那些污染的、生產力落後的產業是要慢慢增加他們的成本,幫助他們轉業,他們對新機器設備的購買,可以在貸款、利息、折舊等方面給他們提供優惠。 

  政府應該做企業產業升級的技術和管理後援 

  南都:產業要升級,要從勞動力密集型,上升到資本密集型,再上升到技術密集型,這需要怎樣的條件? 

  孫震:先進國家的大型公司,自己就有研發能力;後進國家規模比較小,像東莞的傳統製造業,自己就沒有研發能力。你需要外面的機構提供技術上的幫助,像台灣有工業技術研究院,讓它減少技術上投資的成本。 

  南都:那麼,政府該如何進行技術支援? 

  孫震:當年是趙耀東做“經濟部長”,他依靠自己的人格感召,他在加拿大的朋友石滋宜就熱心地回來幫忙,返台帶動台灣全面自動化,成為“自動化之父”。從1983年開始,石滋宜任“台灣經濟部工業自動化技術服務團團長”,率領一批有著豐富學識經歷的工程師、專家,巡回幫助一些不知道怎麼轉型的中小企業,比如台灣能源危機,油價上漲的時候,就告訴它們怎麼節省電,怎麼節省油,給他們提供技術上的輔導,讓這些企業能在1986年新台幣匯率大幅升值之下,克服經營危機。 

  1984年底,石就任“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當時生產力中心是台灣地區最具規模的企業訓練、輔導機構,配合台灣政府政策,推行生產自動化推行計劃、全面提高生產力運動、全面提升產品質量計劃、中小企業技術引進服務計劃等重要項目。後來的著名企業鴻海、台積電、統一就是由此而成長起來。“生產力中心”曾經被世界銀行特別推薦為開發中國家和地區協助中小企業升級的典範,還被邀請到哥倫比亞、菲律賓等國,協助它們建立類似機構。 

  南都:因此,台灣是由政府出手來為中小企業提供幫助,幫助它們升級、做大…… 

  孫震:我不知道你們廣東的情況怎麼樣,但我覺得政府應該有個技術上的指導,如果政府都不知道往哪裡走,你讓“黑手(台灣用語,指藍領工作)起家”的中小企業想,他們更不知道。在我們工業技術研究院裡,台灣各種產業的專家都有,可以在技術上幫忙。台灣當年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上世紀70年代走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同時向技術密集型產業上走,新的電子技術產業開始發展,在80年代科學園區建立後開始出頭———聯華電子在1986年第一家進入科學園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