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軍艦護航有關利益無關自尊

http://www.CRNTT.com   2009-01-02 08:43:04  


2008年12月26日下午,海軍官兵在三亞軍港向出征軍艦揮手送行。
  中評社北京1月2日訊/此間《中國青年報》日前發表陳季冰評論文章指出,中國派軍艦赴索馬里海域參加護航是一項充滿智謀、冷靜而周全的戰略考量,但把這件事情解讀成中國確立或恢復大國地位的標志、滿足自尊心的需要,則會對我們的核心利益——加快實現現代化——造成偏離和損害。全文如下: 

  中國决定近期派軍艦赴索馬里海域參加護航一事一經報道,立刻引起了輿論的熱烈關注和高度認同。中國派艦隊進駐該海域,是一項充滿智謀、冷靜而周全的戰略考量。不過,或許是出于滿足自尊心的需要,一些人似乎更願意把這件事情解讀成中國確立或恢復大國地位的標志,不少評論也將焦點放在了論證中國海軍有能力出色地完成這次任務之上。 

  我很能理解這種微妙的心態。近代中國衰落的幾個重大標志性事件,都與海上戰爭的慘敗密切相關。海軍和海戰聯繫著我們脆弱神經中的耻辱記憶,這甚至已經內化成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今天,中國海軍第一次雄赳赳地駛出國門,參與遠洋實戰任務,怎能不令人揚眉吐氣呢? 

  但應該看到,海軍護航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沒有太大關係。近年來無論發生什麽樣的國際糾紛,中國民間總將其上升至民族自尊心的高度,幷爆發出强大的對外反彈情緒。有人將它歸結爲“非理性的民族主義”,其主要表現爲:一件事情明明是錯誤的,但只要它對中國有利,就非得說它是對的。而且,有些時候會狂熱地支持一些于我們的利益沒有好處甚至大有害處的事情。這就不是非理性,而是病態了。 

  隨著中國政治、經濟乃至軍事實力的迅速發展壯大,我們與外部世界及隨之而來的糾紛與日俱增。在這種情况下,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外交戰略框架,我們很難妥善地處理好這些糾紛,而它的基本前提是我們必須清晰地界定我們的核心利益。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對此异常清醒,那就是經濟發展。與此相適應,當時中國外交的目標就是爲國內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爭取一個寬鬆穩定的外部環境,當時的主要策略是韜光養晦。事實上,直到今天爲止的歷届政府,也一直努力遵循著鄧小平定下這條基本外交哲學,改革開放前半段的民間情緒,總體上也與這種國家外交戰略高度合拍。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