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專論:習馬會之三重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5-11-11 00:12:15  


  中評社北京11月11日電(作者 王豐收)“習馬會”是1949年以來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初覺意料之外,但卻情理之中,既屬神來之筆,卻也勢在必行。此舉能夠博得兩岸及海內外輿論的一致肯定,絕非兩岸領導人一意孤行,實則是其對於中國及世界大勢深思熟慮的結果。

  歷史的評價需要在心靈中理性的反思。“習馬會”源於兩岸領導人對於既往歷史的反思所採取的政治決斷,其中因為充滿著兩岸全體中國人對於會面的反思而獲得了民意加持,最後在將來對此事件的反思中獲得歷史意義的評價。反思一以貫之,卻也各具形態。

  第一重反思在於應時性(responding-in-time)。英雄造時勢,滄海自橫流。兩岸領導人站在為民族負責,為歷史負責的高度,抓住了歷史進程中轉瞬即逝的良機,選取了具有歷史淵源而無政治敏感的場所,基於兩岸人民渴望和平發展的意志和願望,進行了果斷的政治抉擇。天時地利人和皆備,尚需勇氣和智慧使之成行,“習馬會”表現出了兩岸領導人英雄般的自主性和使命感,實在是兩岸之福、民族之幸。這是精神維度的歷史反思。

  第二重反思在於共時性(synchronic)。時來天地皆同力,眾志成城期可成。“習馬會”是歷史的瞬間,確是凝聚了兩岸全球全體中國人的信仰與願力。歷史的瞬間開展開來成為無數空間的扇面,成為兩岸全體、各層、無數中國人高頻、多元、瞬時的政治參與、表達與集聚。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即指人民是歷史進程的目的因和動力因。英雄可造時勢,但卻離不開人民大眾的支持和認同。信息化時代創造的瞬時空間使得歷史可以定格於一點,然後產生宇宙大爆炸的威力,進而推動歷史向前邁動一大步。看得見的歷史成為歷史的見證,參與過的歷史成為歷史的進程。對於“習馬會”的共時反思與參與成為“習馬會”真正能夠創造歷史的場域。這是空間維度的歷史反思。

  第三重反思在於歷時性(diachronic)。前世之事,後事之師。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歷史的意義絕非當下可以斷定,事件只有經過時間的檢驗,才能在歷史時空的坐標系中被真正地賦予位置。“習馬會”產生的爆炸性效應,只有在長時段的考察之後,才會真正顯示自己的身影。“習馬會”是兩岸關係的標誌性事件,已屬基本共識。但是其在兩岸人民心靈契合的過程中,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形程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習馬會”會獲得怎樣的歷史評價,尚需時日。不過歷史記憶已然誕生,只等兩岸同仁共同發掘和發展其中的豐富意涵,使之成為活的歷史,人的見證。這是時間維度的歷史反思。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