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股市慢牛為全面深化改革贏得時間

http://www.CRNTT.com   2015-06-30 07:27:46  


股市慢牛對中國宏觀經濟調整和轉型升級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能够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全面深化改革贏得寶貴時間。
  中評社北京6月30日電/經歷長達七年的蟄伏之後,中國A股市場不到一年內完成了絕地反擊。眾多學者和機構對本輪牛市進行了多方面解讀。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說法是“國家牛”,或者叫“國家戰略”。這種觀點強調政府在本輪牛市中的角色,認為是政府有意實施各種寬鬆政策,從而刺激並推動本輪股市的上漲。

  中國證券報發表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朱鶴文章認為,用“國家戰略”來解釋本輪股市上漲,既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誤導。這種解釋不僅在事實上與本屆政府“簡政放權”的改革實踐相違背,更與中國未來深化改革的戰略方向不符。但是,慢牛雖然不是“國家戰略”,但對處於轉型期的中國來說,卻有著非常深刻的戰略意義。股市慢牛的“四大效應”可以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全面深化改革贏得時間。反過來,全面深化改革也為股市慢牛的可持續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股市、樓市與地方債

  文章分析,要理解慢牛的戰略意義,首先需釐清中國房地產市場、地方債市場和股票市場之間的關係。進入2014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遇冷,地方債市場也面臨全面整頓。在這樣的背景下,A股市場的崛起並非偶然。市場經濟中,從來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在股市熊居底部的七年裡,在中國經濟中唱主角的是房地產市場和地方債市場。聯結三者的關鍵扭結正是銀行信貸。

  房地產市場與地方債市場都與商業銀行的信貸有著直接的聯繫。房地產的開發和消費大多需要銀行貸款的融資支持,地方融資平台存在的作用就是幫助地方政府繞道獲取銀行資金。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為抵禦外部衝擊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中國政府在2009年實施了規模達4萬億元的財政政策。與此同時,中國還配合實施了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從1949-2008年的六十年間,中國銀行信貸規模為30萬億元,而2009-2014年的五年間,銀行的新增信貸規模就接近50萬億元,相當於前六十年的1.67倍。

  天量的新增信貸部分流入了房地產市場,部分流入了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流入房地產市場的部分助推了房價上漲,並進一步刺激房地產投資的增加。在這一階段,一二線城市主要體現為價格上漲,三四線城市主要體現為數量增加。流入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的部分借道地方融資平台和信托公司,為“鐵公基”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在這一階段,信托行業蓬勃發展,地方債務市場在缺乏監管的環境下急劇擴張。

  2013年,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新常態,房地產市場和地方債市場同時進入調整階段。一方面,大規模的造城運動基本宣告結束,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水平大幅下降。中國房地產房地產開發投資由2009年的33.2%下降到2014年的10.5%,今年1-5月更是下降到5.1%。另一方面,“43號文”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地方債務市場面臨全面整頓。根據中國社科院公布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3》數據,截至2012年末,將中央政府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加總,得到2012年末政府債務總額27.7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53%;其中,地方政府債務19.94萬億元;而地方政府債務主體部分來自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餘額接近14萬億元。

  高房價和地方債務市場吸納了大量流動性,對中國的通脹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抑製作用。如果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斷崖式雪崩,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將對中國經濟造成致命打擊。房價崩盤會釋放大量流動性,引發惡性通脹。在利率缺乏彈性的條件下,惡性通脹會降低實際利率,不利於投資擴張,GDP“破7”的風險增加。同時,房價下跌還會通過金融加速器效應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最終誘發中國版的“次貸危機”。

  因此,對於房地產市場和地方債務的調整,我們只能選擇逐漸擠出水分,而不能貿然刺破泡沫。也就是說,房地產市場和地方債務的調整關鍵在於把握好節奏,股票市場在此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