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齊義虎:儒家思想應主導中國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4-08-25 10:53:24  


 
相關鏈接:

王小東:儒家思想不能主導中國改革

  2014-08-13 02:35:00 來源:環球時報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儒家思想引導中國未來道路的呼聲、文章、學術研究開始興盛起來,到今天已匯成一種不小的聲音,被稱為“新儒家”。這種聲音,作為對上世紀80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幾乎是一邊倒的中國歷史虛無主義、全盤照搬西方思潮的一種反省,無疑值得肯定。然而,以儒家思想主導中國改革的主張沒有可行性——不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這種價值判斷。

  儒家思想中的最重要部分,對於政治制度、社會關係、家庭倫理的設計是什麼?就是“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以此為原則,給人類社會加上一個秩序。這個原則對當時的世界是個進步。然而,當時領先的儒家今天無論如何是過時了。首先,它與現代社會平等、獨立、自由的價值觀相悖。平等、獨立、自由這些價值觀確實主要來源於西方,但已經為整個人類社會所接受,包括中國共產黨。人類社會已經學會了以平等、獨立、自由為原則,構建政治制度、社會關係、家庭倫理關係,同時保持秩序,避免“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這一點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能扭轉的。

  除了與現代社會平等、獨立、自由的價值觀相悖外,儒家思想還有其他方面的缺點,譬如,過度的保守性,因而不適用於當代中國。儒家思想在“大爭之世”的春秋、戰國時代並不能大行於世。它大行於世,是在中國把大的戰爭都基本上打完之後。這個時代正如西漢東方朔在《答客難》中所說,“聖帝德流,天下震懾,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於覆盂。天下平均,合為一家”。然而,當今中國所處的世界,仍是個“大爭之世”。雖然大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比起春秋、戰國時期是小得多了,但“大爭”仍舊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打仗,也要爭經濟,爭政治。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資源,我們也不能光挖掘儒家的,更要挖掘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大爭之世”的其他思想、文化資源。

  還有一些人認為,我們可以利用儒家這個符號做新的解釋,從而與西方中心論相抗衡。然而,儒家是在中國被多次打翻在地的符號。它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早已失去了原來的神聖性,卻是不爭的事實。失去了這樣的神聖性,它作為凝聚人心的符號價值就大打折扣。 

  當然,儒家思想今天仍有其寶貴價值。這就是培養、保持一個憑借個人成績而不是血統高貴選拔的階層,將以“仁者愛人”、“以天下為己任”等價值觀教育、培養的士大夫階層,作為治理國家的中堅力量。這一點很值得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繼續借鑒。 

  中共十八大提出不走邪路,不走老路,要走一條新路。當今世界,科技、經濟迅猛發展,帶來進步,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環境惡化、資源短缺、人口增長等難題。特別是國際金融體系的複雜化,互聯網帶來的政治運作、社會關係的急劇改變,恐怖主義的失控,很多人認為已是“歷史終結”的西方體制也遇到了危機。不僅中國,整個人類社會都需要走新路了。作為歷史悠久、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不僅要為自己開辟一條新路,也要為世界開辟新路做出貢獻。這就需要繼往開來。繼往,裡面包括儒家,但不可以儒家為主導。 

  我們要從整個中國古代文明,從古希臘、羅馬到現代西方文明,從蘇聯到中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中都汲取經驗與教訓,並加上洞悉未來的創造性,進行政治與經濟體制的改革,進行社會關係與精神文化的探索,這才是中國改革的主導方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