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十八大與中國現代政治的誕生

http://www.CRNTT.com   2012-11-06 09:20:53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1月6日訊/如果在二十年之後來看中國今天的十八大,那麼屆時人們很有可能把十八大視為是中國現代政治的元年。為什麼可以這麼說?現代中國政治和傳統中國政治有什麼樣的區別?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十八大與中國現代政治的誕生”,詳論如下:

  如果在二十年之後來看中國今天的十八大,那麼屆時人們很有可能把十八大視為是中國現代政治的元年。為什麼可以這麼說?現代中國政治和傳統中國政治有什麼樣的區別?

  簡單地說,規定中國傳統政治的是這樣一種政治文化,即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而現代政治則意味著黨內各種政治力量之間必須協商、談判與妥協,在競爭的基礎上實現合作。從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的轉型主要是因為今天中國政治的結構產生了兩個方面的質的變化。

  第一是權力結構的變化,即從強人政治轉向了後強人政治。這種轉型對中共政治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是從一人政治或者個人專制轉向了多人政治。在毛澤東時代,中共黨內嚴格地說沒有任何政治。毛澤東是中國政治的主導者,決策者,而其他所有領導人都扮演了執行者的角色。在“一人說了算”的情況下,就不會有任何政治。到了鄧小平時代,儘管鄧小平沒有了毛澤東那樣的絕對的權力,但鄧小平(用他自己的話說)還是黨內的“婆婆”。鄧小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聽取其他領導人的意見,考慮他們的政治利益,但其還是最後的決策者,沒有人可以否決鄧小平的決策。但是現在則不同了。在多人領導體制(或者集體領導體制)下,不再存在“一個人說了算”的局面。客觀的現實是,“沒有人可以說了算”。

用政治方式產生第一代領導人

  其次是利益分布的變化。在毛澤東時代,經濟結構單一,社會普遍貧窮,利益分化不嚴重。在政治領域,儘管有不同政治力量的存在,但毛澤東本人可以超於所有政治力量。對毛澤東來說,不同政治力量(無論是“黨外有黨”還是“黨內有派”)都必須從屬其政治意志,是其政治工具的一部分。毛澤東本人可以選擇支持哪一種政治力量和反對哪一種政治力量,但他本人並不屬於任何政治力量。到鄧小平時代,如果他要做一重大決策或者執行一重大決策,他開始需要獲得黨內一些政治力量的支持。但儘管這樣,鄧小平時代黨內還是能夠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取得“共識”。但現在則不一樣了。經濟結構複雜,社會貧富差異巨大,各種利益高度分化。社會利益的分化必然反映在黨內。黨內多元利益化已經是常態,並且沒有一種利益能夠占據主導地位,也沒有領導人能夠超然於各種利益之上,平衡各種利益,並獲得不同利益之間的共識。簡單地說,如果毛澤東時是獨裁政治,鄧小平時代是共識政治,那麼今天就是利益政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