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信力建:東亞一體化的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2-09-20 12:08:42  


 
  東亞經濟需要穩定環境

  中國在2008年後面對出口下降採取緊急措施,財政撥出4萬億元來緩解危機。為緩解危機,轉變發展結構是必不可少的,這需要將經濟資源由出口製造業轉移到內需產業的產業構造改革,為擴大消費而實行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是中長期課題。值得慶幸的是,亞洲正處由中等收入階層擴大推動內需擴大的時期。中國現在應該“謀求與其他亞洲各國一同發展”(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2012年4月2日博鰲亞洲論壇語)。日本也在謀求從亞洲的成長中尋求本國成長之路。

  東亞結成一體實現發展,需要安定的金融環境。“10+3”構築了為預防危機的信用提供框架,剩下的課題就是構築實現匯率穩定的框架了。

  2005年,“10+3”峰會再次確認了“實現東亞共同體的共同意願”,並達成了協議加速研究“更緊密的、有協調性的地區性匯率機制”,但是現在還沒有具體的行動。各國擔心由於協調匯率政策而失去本國經濟政策的自由。可是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提出的“亞洲貨幣穩定和東亞經濟共同體”,正說明了東亞貨幣合作和東亞共同體是經濟發展的需要。

  日本見證了由於匯率不穩定而造成的國家產業空洞化。“10+3”遲早將不得不面對為實現東亞區域內匯率穩定而進行貨幣合作。

  從歐元危機中,我們意識到在亞洲實行單一貨幣未必是賢明的選擇,但那並不意味著不需要貨幣合作。中日兩國應關注歐洲貨幣制度中的德國馬克相對美元保持穩定走低的先例。

  主權擴張的威脅

  在東亞存在著多個經濟合作框架。“10+3”峰會始於亞洲貨幣危機。“10+6”是日本主導的10+3+澳大利亞、印度、新西蘭的框架。2011年東盟邀請美俄,“10+8”誕生了。此外,美國出於經濟和地緣的動機在推動TPP。各個框架的誕生背景決定了其特點。從東亞共同體需要為實現匯率穩定的貨幣合作的角度來看,東亞共同體應該是有著10年金融合作的實際功績和合作體制的“10+3”,不是其他的合作框架。事實上,日本期待CMI能夠成為以AMRO為常設機構的亞洲貨幣基金,“10+3”將成為東亞共同體的雛形。

  在歐洲,避免戰爭、建立和平的理念促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設立,由歐洲共同體發展到了歐洲聯盟。在東亞,企業活動促進了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貨幣當局也在努力促進區域金融合作,但不論從經濟發展水平、政治理念還是安保政策等現狀來看,還不具備將東亞共同體制度化的條件。

  問題在於東亞各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吉林大學李曉教授指出,現在東亞正處於歷史上的主權擴張期,各國都不適應“一國獨大的經濟格局”(李曉:《東亞貨幣合作為何遭遇挫折?》2010年中國世界經濟學主題演講)。毫無疑問,沒有近鄰各國的理解和同意,東亞共同體將得不到實現。

  (王於苗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