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文化現狀及“走出去”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1-12-20 11:38:35  


 
  現在的情況顯然不是這樣,至少離這個目標還遠得很。一種文化要成為“軟力量”至少需要三個條件。第一,這個文化,不管是產自本土還是結合了從外面“輸入”的因素,必須是能夠解釋自己。如果一種文化不能解釋自己,那麼如何讓“他者”了解自己呢?第二,這種文化必須能夠讓“他者”信服,信任。如果“他者”對這種文化不能信服,不能信任,那麼便是沒有軟力量。第三,也是更為重要的是,“他者”能夠自願接受這種文化。這是軟力量的本質。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文化是不需要被推廣的,尤其不需要通過政治力量而得以推廣。在唐朝,沒有政府到處去推銷文化,但文化到達了東亞社會的各個角落。近代以來的西方文化的傳播,基本上也不是依靠政府力量的。西方的民主自由等價值是西方政治軟力量的核心,但如果西方政府通過各種手段要把這些價值強行推銷到其它國家,強迫其它國家接受,那麼便不再是軟力量,而是軟力量的反面。

  中國現在還不具備這樣一種文化,因此各種“推銷”行為顯得很吃力。中國現在所有的是一種依附性的知識體系,要不依附於自己的歷史傳統,要不依附於西方文化。中國文化裡面包含有傳統因素,或者西方文化因素,或者是兩者的結合,這不僅沒有問題,而且也是優勢。但這種文化必須能夠滿足第一個條件,即能否解釋自己。中國缺少的是能夠解釋自己的文化產品。現在所有的產品是複製品,具有濃厚的“山寨”味道。很多人在進行所謂的“文化創新”過程中,要不簡單照抄照搬,要不就是應用性,也就是西方技術,中國材料。在很多方面,中國往往是用人家的話語來說明自己,結果是很顯然的。中國那麼大的國家,很難像一些小國那樣,用西方的話語來打扮自己,更因為中國努力抵制西方式政治制度,而不能像日本等國那樣把自己打扮成是西方國家。中國強力反對西方把自己的邏輯強加給自己,但什麼是中國自己的邏輯呢?沒有人能夠說清楚。

  很多年裡,在中國,無論政府還是民間,大家都在呼籲“文化創新”。但是效果怎樣呢?這些呼籲往往淪落為簡單的政策口號和政策運動。現在國家有錢了,大家都想多分一塊蛋糕。能否把得來的錢用在文化創新上呢?沒有人能夠知道。但以往的經驗告訴人們,一旦得到了錢,往往是不了了之。即使所得到的錢能夠用到“文化創新”的領域,也不見得能夠保證文化創新。

  實際上,從歷史上看,錢不是文化創新的前提條件。歐洲豐富的文化的確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但錢是結果,不是前提。很多文化創造都是在貧窮的狀態下進行的。在西方,如果去掉了那些在貧困潦倒的條件下進行艱難創作的哲學家、小說家、畫家、音樂家,那麼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西方文明就不會如此吸引我們了。實際上,一旦個人或者文化的創造者淪落為錢的奴隸的時候,就很少與文化創造相關了。要進行文化創造或者創新,就要尋找另外的途徑。

  缺少文化發展和創新使得中國文化很難“走出去”。不僅如此,正如上面所討論的,中國文化的生存空間反而受到其他宗教文化的巨大的擠壓。不過,從歷史上看,中國的世俗文明成功地消解了其它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和猶太教文化。人們可以相信,中國可能也能夠再次發展出一種新的文化範式,一種能夠容納和整合其他宗教文化,而又能保持自己的世俗文化性質的文化。要不就被消解,要不再次重生,中國的選擇並不多。如果不想看到前一種情形,那麼就必須重生。這就是我們今天討論中國文化創新的全部意義。

  (本文是作者在2011年12月為浙江人文大講堂所作題為《中國能否為世界提供另一個文化範式?》的演講節選的第二部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