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正視經濟周期邏輯 | |
http://www.CRNTT.com 2011-11-29 08:24:20 |
改革驅動中國經濟長周期 文章稱,經濟的供給能力取決於生產要素(勞動力和資本)及其使用的效率(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總體可以用所謂“潛在增長率”來衡量。我們的分析顯示過去30多年中國的潛在增長率有三個快速上升期,都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相吻合,體現的主要是體制改革的紅利:上世紀80年代初,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帶來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市場經濟帶來效率的大幅提高;21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提高了對外開放的水平,中國全面加入全球經濟的競爭。 具體來講,加入WTO從兩方面推動了生產效率提高。第一,加入WTO後,中國的開放度(外貿總額占GDP比重)從上世紀90年代末不到40%攀升到全球金融危機前的60%。開放度的提高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海外市場和更多的技術進步機會,並促使經濟活動更為透明,減少尋租活動。最大的效應是使得中國相當一部分經濟活動參與到國際競爭中,提高了微觀主體的經濟效率,從而促進了宏觀TFP的增長。 第二,參加WTO後的貿易順差的大幅擴張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和人口紅利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渠道。貿易順差從2000年相當於GDP的2%上升到2007年的7.6%,出口的擴大為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創造了條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人口中處於生產年齡階段的人數逐漸超過淨消費人口,年齡在25歲-64歲之間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95年的50.5%上升到2009年58.7%,而農村的富餘勞動力也隨之大幅擴大,經濟面臨內部需求相對於潛在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和大量人口失業的雙重挑戰,加入WTO 就是在這個關鍵的時期為中國經濟供給潛能的釋放提供了機遇。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