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2010年被低估的十本書

http://www.CRNTT.com   2011-03-06 11:02:49  


 
圍觀美國司法眾神內鬥

安替

  很遺憾,其美國司法的背景導致這本描寫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故事的暢銷書《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在中國活生生弄成法律專業書。譯者何帆博士嚴謹脚注的做法也沒能緩解這一誤解,甚至加劇了專業書的刻板印象(當然也有實際幫助中國讀者更好理解美國司法概念的正面作用)。作者杰弗里•圖賓(Jeffery Toobin)哈佛法學院畢業,但出生在媒體世家,因此志在媒體,目前是《紐約客》記者和CNN法律評論員,擅長報道美國法律界逸事。《九人》原書2007年出版後,因其專業、可讀性兼備,高居《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長達4個月,還獲得第二年哥大和哈佛合發的安東尼•盧卡斯獎。如果這本書中文版能有一些配圖,應當能拉近中國讀者和這些陌生名字的距離,恢復原著的通俗性。

  司法眾神捲入政治

  那些沒被連續的陌生大法官名字嚇住、硬著頭皮讀到第二章的讀者,一定會發現這是一本能和林達“近距離看美國”系列媲美的、能讓中國讀者快速、準確建立對美國司法系統感性認識的好書。圖賓是超一流講故事高手,而譯者何帆也的確是恰當的譯者:他是中國最高法院的法官,但2004年他還是天涯網友“小閑”的時候就已經以《一個僞知識分子的警察生涯》自述長帖打動無數讀者。他的翻譯當然不算完美,特別是在英語理解上時有出入,但他對專業詞彙的準確解讀,以及他長期寫帖養成的流暢文筆,讓這本譯作絲毫沒有减弱原作的光輝。

  《九人》直擊這些大法官的細節故事,仔細解釋每個重大判决產生的博弈過程。序章從美國最高法院的建築風格談起,建築師刻意用四十四級台階表達出最高正義(justice在美國英語同時是正義和最高法院法官的意思)高高在上,和地上芸芸眾生的政治事務有所區隔的理想。當然去過美國最高法院的人都知道,這種區隔效果上沒作者說的那麼明顯,因為最高法院不但處於議員辦公樓中間,而且對面就是全世界最熱烈的議政場所—美國國會。

  實際上司法眾神也會捲入政治,甚至越來越明顯。《九人》講述了發生在倫奎斯特法院(1986-2005)前後最高法院的故事。在美國,一般把首席大法官的名字來稱呼他所領導的最高法院任期。當保守派的威廉•倫奎斯特1986年被里根提名為首席大法官後,他面臨的是沃倫法院(1953-1969)和伯格法院(1969-1986)的壯觀自由化遺產:沃倫時代支持黑白同校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1954),支持新聞自由的“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1964),保護嫌疑犯權益的“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1966);伯格時代要求尼克松交出水門事件錄音帶(1972),以及支持婦女墮胎權的“羅伊訴韋德案”(1973)。這些代表美國民權運動成就的判例,也恰恰是林達在書中對中國讀者所啟蒙的美國民主的主要司法案例。

  但這些著名民權判例,在美國保守運動眼裡,却是最高法院自由化的幾大耻辱柱,特別是羅伊訴韋德案(簡稱“羅案”),幾乎成為保守派在日後檢驗最高法院法官提名人選的唯一不變標準。這是中國讀者最難理解的美國“國情”。除了“羅案”,上述極大判例已經在過去幾十年深深地改變了民意,在整個最高法院,只有極端保守派黑人大法官托馬斯還堅定地否定上述所有判例,但其他的保守派同事,即便他們有心更改,也無法違逆全美甚至世界的民意:例如“米蘭達警告”已經通過好萊塢電影和美劇深入民心,如果保守派敢完全推翻,大概也會背上歷史倒車的駡名。但有關墮胎的“羅案”,至今依然是美國自由和保守選民的不二中線,所以才順理成章成為九位大法官鬥爭的重點。

  激烈的“羅案”攻防

  《九人》第二章講述里根發誓要通過提名首席大法官和聯席大法官來“保守化”最高法院,目的就是要徹底推翻“羅案”判决。倫奎斯特帶著這個目的從1986年掌控最高法院。第三章開頭一段可以表現出倫奎斯特法院的主要宗旨:“最高法院面前只有兩類案子。墮胎案是一類—其他全屬另一類。”

  倫奎斯特和三名保守派大法官同仁在一邊,觀點親自由派的大法官在另一邊,開始了激烈的“羅案”攻防。由於意識形態比較明顯的保守派、自由派法官分別都是4人,政治觀點搖擺不定(或者說對民意敏感的)中間派女大法官奧康納就成為最重要的一票。這種“4+4+1”的局面,為了要形成多數判决的5票,最後讓倫奎斯特法院實際上成為“奧康納法院”—她支持誰誰就會獲勝。因為她的女性身份和女權意識,導致即便在倫奎斯特法院期間,支持婦女墮胎權的“羅案”還是顫顫巍巍地沒有被推翻。《九人》在另外一個角度,也是奧康納合縱連橫的政治史。

  總統四年就要選一次,最多只有八年,而倫奎斯特執掌最高法院長達19年,這19年,最高法院並沒有完成里根和保守運動當年的目標,反而在某些方面擴大了自由派的戰果:限制州歧視同性戀的“羅姆訴伊萬斯”案(1996)、基本維持了平權教育政策、比較激進的把焚燒國旗視為言論自由的“德州訴約翰遜”案(1989)、保護網絡隱私的“米高梅公司訴格羅斯特”案(2005)。但讓自由派詬病的,是包括奧康納在內支持的布什訴戈爾案(2000)。

  《九人》講述了大法官們在布什和戈爾2000年選舉糾紛中直接捲入火熱政治而且吃相難看的過程。作者圖賓認為,其實如果最高法院不介入,從票數上很可能還是布什當選,因此布什並不算是偷到了寶座,但緣于奧康納本身的共和黨背景和他們對下級佛州最高法院過于介入政治的不滿,美國最高法院自己在這裡也違背了先賢關於對政治審慎介入的教導,成為了大選爭議的最大輸家,其敗筆可以和美國內戰前最高法院“斯科特訴桑弗特”案(1857)相比。

  被吞噬的自由派遺產

  雖然2000年後,奧康納和自由派法官開始重新穩固自由成果,但他們不是真正的神,他們也會衰老退休。布什和保守運動深刻意識到,最高法院的唯一原則就是五票原則,只有安插忠實于保守運動和共和黨的首席大法官和大法官,人數占據多數,才能獲得保守運動的最終勝利。

  2005年開始,美國最高法院進入羅伯茨法院時代。小布什推薦的約翰•羅伯茨1955年出生,如果健康無礙,他能執掌最高法院長達四十年。在過去6年裡,最高法院依然是“4+4+1”格局,搖擺票落到了中間偏右的安東尼•肯尼迪身上。他今年已經75歲,在他退休之前,羅伯茨法院可以稱作“肯尼迪法院”,在好表現的肯尼迪帶領下,很緩慢地在吞噬自由派的遺產,甚至部分修正了著名的米蘭達判决。

  此書出版是2007年,當時整個知識界和媒體對布什政府和保守派非常厭惡,因此同是自由派媒體人的作者圖賓,也非常憂慮年富力強的羅伯茨大法官會把整個最高法院帶入無法挽回的保守局面。當時本書出版的目的之一,也不排除為了喚醒知識人對司法系統保守化的警惕,選出一個自由派的總統。

  2008年奧巴馬當政,之後他得以提名兩位女性大法官,一位是拉丁裔的索托馬約,另一位是猶太人卡根,兩人因為族裔和教育背景,對民權意識比較堅持。而現在年齡最大的大法官是自由派的金斯伯格(78歲),其次是保守派斯卡利亞(75歲)和中間派肯尼迪(75歲),他們三人最可能近年內退休。如果奧巴馬能在2012年連任,他很可能再提名2-3個大法官,穩固自由派的法官人數。因此,更加焦慮的還是保守運動。如果奧巴馬無法連任,作者圖賓所擔心的情景才會出現。

  司法眾神內鬥,觀眾和後援一直是地上的民眾。之所以奧康納和肯尼迪大法官能叱咤風雲、左右逢源,也是出于他們對民意極為敏感的解讀。人民需要在華盛頓特區第一街四十四級台階上的這些人,不左不右,恰當地維持對政治的審慎介入,維持動態平衡中的司法獨立和正義。

  被林達的書啟蒙後的中國讀者,應當繼續讀讀這本《九人》,看一看美國的司法獨立維持的真實內部過程。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

[美]杰弗里.圖賓著何帆 譯

上海三聯書店 2010年4月出版

  被低估的理由:

  《九人》原書2007年出版後,因其專業、可讀性兼備,高居《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長達4個月,還獲得第二年哥大和哈佛合發的安東尼.盧卡斯獎。如果這本書中文版能有一些配圖,應當能拉近中國讀者和這些陌生名字的距離,恢復原著的通俗性。(策劃:淩越  執行:曾園、吳慧、吳筱羽  木刻作者:劉慶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