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金融企業高管限薪風波:合法的貪婪?

http://www.CRNTT.com   2009-03-15 10:01:34  


 
  幾周前華爾街被曝還為危機年2008年分發了總計181億美元的年終獎,連總統奧巴馬也無法自制破口大罵:“這種喪失責任感的行徑簡直是登峰造極。”奧巴馬同時還不得不向民眾推出又一個巨額救援一攬子計劃,以挽救美國經濟。

  前幾天美林也被曝去年年底給696位管理人員每人分了至少100萬美元的年終獎。而這個投資銀行單單在第四季度就虧損了150億美元,接受了國家援助。

  “很清楚,全社會對我們的行業怒氣衝天,”高盛老板布蘭克費恩上個禮拜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強調,“很多人認為——在很多情況下確實有理——華爾街喪失了公眾責任感。”

  華爾街大人物們不得不難堪地面對金融服務委員會7個小時的問詢。比如為什麼他們擁有公司飛機,或者,“你們究竟為什麼需要年終分紅?你們明天會早一點起床嗎?”

  今天的薪酬體系主要要追溯到70年代。那時投資銀行就好比合夥的律師事務所,利潤在自己人中分掉。沒有股份的雇員則領到一份透明的獎金。這樣風險被控制在一定限度,因為作為主要所有者的合夥人更願意執行保守的政策。

  後來一些像花旗集團或者德意志銀行這樣的大商業銀行也躋身於投行家行列,苦苦爭奪生意以及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雇員。

  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貝爾斯登、高盛,為了更好的融資以及分散風險,一個接著一個大著膽子上市。

  一切都變了。他們現在是大型的上市金融大機構,他們現在有了新的生意模式,不再僅僅依靠波動劇烈的併購業務,而是冒險投機。

  賭注越大,分紅越豐,這是投行業中一條不成文的經驗。僅僅在20年間華爾街銀行的分紅就從總計19億美元(1985年)上升到最高的2006年的341億美元,增長率為1695%。高管們的薪酬往往是底薪的10到20倍。

  這個薪酬體系的效力如同“火災加速器”,德國大保險公司Münchener Rück 老板尼古勞斯.馮.博姆哈特說。但是點火的卻是別人。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這個縱火者的名字就是格林斯潘。當他1987年當上美聯儲主席後,一個炙手可熱的時代開始了。那時美國總統里根有意擺脫當時的主席福爾克。此人雖然成功遏制了通貨膨脹,但是無論如何堅持要嚴加監管金融市場。而格林斯潘卻是自由市場經濟哲學家愛茵.蘭德的推崇者。

  這位新主席採取了放寬性調整,在接下去的幾年對錢的控制越來越鬆。 當時的流行口號是“金融創新”,任何人不想,也不准擋“創新”的道。

  小布什對這套調整很感興趣,2003年與原來還主張監管的多家機構的代表儼然變成了砸碎一切條條框框的“解放市場的人”。各州在發放房貸時欲更嚴格審查購房人資質的嘗試,也被華盛頓阻止。

  接下去就是跨進災難的一步,放寬對持股資本的規定。2004年美國證監會允許大投資銀行的負債額是之前的3倍。現在可以大量買入基於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有價證券,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越吹越大。

  接下去幾年,中美國金融體制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曾經占主導地位的商業銀行越來越讓位於紐約魯莽冒失的“金融大師們”。這些大師們發明出越來越多的衍生產品,它們的名字越來越讓人看不明白,它們的結構越來越冒險。

  2007年初美國五家大投資銀行共同管理一個價值4萬億美元的投資組合。美國近40%的銀行業務自此面臨風險。

  然而誰願意來操心?投資資金應有盡有,來自中國、沙特。這也是格林斯潘低利率政策的結果。自從銀行把信貸風險打成誘人的包馬上轉手,誰都沒興趣去審查貸款人的資質。反正錢轉手就回來了。

  這些投資銀行把越來越多自己股東的資金投入到不可靠的生意中,大量獲取利潤,不停地繼續。它們漸漸脫離了真實世界,遁形於一個虛假的世界,這個世界是財富的世界,毫無節制的世界,自我膨脹的世界。

  唯一要緊的只是成交額,這是年終銀行家們獲得分紅的依據。對此的質疑帶不來價值,因為沒有人由於阻止了危機而獲得額外的獎金。

  相反,誰冒了高風險誰就可以在接下去幾年生活無憂。他們有什麼可以損失的?如果他們冒險進行了,他們獲得獎金。如果沒有,那是股東的問題。這個機制是引發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

  投資銀行所有的運作都圍繞著獎金。工資本身,一個新手就可以達到15萬美元,在他們看來不過用於平時的開銷。對每周工作60小時,放棄私人生活,承受緊張焦慮的報酬實際上是額外的獎金,它能達到固定工資的5-10倍。獎金是用來奢侈,買法拉利、別墅,一擲千金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