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錢穆身後歸家何處?

http://www.CRNTT.com   2009-01-31 08:02:11  


 
  1928年夏秋之交,錢穆的結髮妻子因難産而死,孩子也未能保住。錢摯趕回家中幫忙料理後事,却因勞累過度,也撒手人寰。短短兩個月,錢穆遭受了三喪之痛。此時,錢偉長還是16歲的少年,錢穆懷念長兄,對這個侄兒的生活起居、讀書學習,也就格外關心。1984年,在分隔于兩岸幾十年後,錢偉長終于在香港見到了90歲高齡的叔叔錢穆。

  無錫錢氏有句俗話:“東有七房橋,西有七尺場”。七房橋和七尺場,同宗不同支。當時,居住在七尺場的錢氏,也出了一個國學名人錢基博,和錢穆是宗兄弟。他的兒子就是錢鐘書。1927年,商務印書館要出版錢穆的《國學概論》,錢穆請錢基博寫序,錢基博把此事交給兒子錢鐘書。錢鐘書一氣呵成,錢基博讀後一字未改。就這樣,冠名錢基博的《國學概論》序言,竟出自一個十七八歲的青年錢鐘書之手,不禁讓人拍案叫絕。1948年後,錢穆輾轉于香港、美國,幷在1967年定居臺灣,從此和家人隔絕于海峽兩岸。1985年,錢鐘書向錢穆發去了一封私人信件:“契闊暌違,忽五十載……舊國舊鄉,望之暢然,而况于聞聞見見,莊生至言,當蒙忻許,渴盼惠來。”錢鐘書盼望有生之年和錢穆再次相聚的情感,躍然紙上。可惜當時兩岸隔絕,錢穆未能成行。

  1990年錢穆在臺北病逝,遺願“身後歸家”。其遺孀胡美琦專程回到大陸,在幼女錢輝夫婦和侄兒錢偉長夫婦的陪同下,花了一星期時間“找地”。最初,他們去了無錫馬山,在那裏眺望太湖,天水一色。胡美琦對錢輝說:“這裏固然好,却富帝王之氣,你父親只是個讀書人,恐不適合。”接著,到了離七房橋不遠的鴻山,這裏有吳泰伯墓、梁鴻墓、孟光墓。胡美琦說:“鴻山雖好,却有古迹,你父親怎能占去一席之地呢?”最後到了蘇州吳縣的西山,胡美琦才欣喜道:“此處臨近太湖,與你父親臺灣住所外的風景相似。”墓地就這樣選定。1992年1月9日,錢穆骨灰歸葬西山。

  錢穆去世了,但錢穆一脉的精神仍在。錢行說:“至今,我們家的孩子只要是考到國外去,都會獲得繼母贈送的一筆‘啓動費’。”(記者 陳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