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社交媒體時代的算法政治

http://www.CRNTT.com   2021-01-28 00:07:21  


 
  社交媒體在改變傳統選舉政治版圖的同時,也改變了不少地區的選舉文化。在近年來不論是美國大選還是台灣地區選舉等政治選舉活動中,有些政治團體為選舉利益,甚至傾注大量資源在社交媒體上,通過散布謠言、爆料抹黑、製造網絡事件等方式大肆攻擊對手,同時也使輿論聚焦於低層次的話題。過去政治選舉中,選民往往關心的是與自身福祉相關的公共政策等議題,而在目前的一些選舉中,選情中的主軸經常被一些娛樂性和爭議性話題所淹沒,理性的政策討論和候選人政見反倒不被重視。這種傾向,使一些地區的政治選舉活動出現娛樂化和庸俗化的趨勢。

  五、民意走向中的算法政治

  民意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據。在民主政治條件下,民意實際上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合法性來源,幾乎所有決策者都會聲稱自己的政策反映著廣大公民的意願和需求。台灣的民進黨和蔡英文政府便長期將“依循民主原則和普遍民意”掛在嘴上,以所謂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作為政治文宣的基礎,但往往又衹選擇對其具有利用價值或被塑造出來的所謂“主流民意”,並將“少數民意”包裝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在社交媒體時代,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在算法政治下發生了一系列的演變,深刻影響一個社會公眾的民意走向,且這種影響是長期和持續的。傳統上,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包括家庭、學校、同輩團體、大眾傳媒、社會政治組織以及NGO等其他組織。而隨著社交媒體中“過濾泡沫效應”和“同溫層效應”等因素隨著智能算法推薦的持續強化,會使公眾或選民長期處於“信息繭房”中,形成某些政治團體所希望的“主流民意”。自90年代末以來,台灣島內持續不斷的“柔性台獨”活動和“去中國化”教育,迭加社交媒體的長期影響,已經使島內民意出現了重大轉變。以台灣地區幾個影響力較大的調查資料為例,不論是台灣《聯合報》連續十年不間斷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還是政治大學長達28年不間斷的“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分布趨勢和長達26年不間斷的“台灣民眾統獨趨勢分布”統計調研數據,都可以看到台灣島內目前“統”的聲量一直在持續降低,而“獨”的聲量卻在不斷攀升。

  算法政治下,民眾的政治態度和所謂“主流民意”實則是可以人為塑造的。在美國大選、英國“脫歐”公投、台灣“太陽花學運”、香港修例風波等重大事件中,一些政治人物為了自身利益,持續通過社交媒體向公眾推送特定信息,強化群體政治認同,引導輿論風向和議題設置,已成為政治人物進行選舉操作和長期輿論倡導的重要手段。而民意的操弄也容易走向民粹化,導致出現政治“極化”。如2020年新冠疫情後,由於台當局在口罩、人員往來等方面的種種作為和表態,兩岸關係開始陷入“敵意螺旋”不斷上升狀態,相互敵意情緒由官方蔓延至民間,並且“敵意”有不斷纍積升高的趨勢,尤其是民間相互負面情緒和觀感上升。目前在大陸社交媒體中也可以看到,在敵意和惡感不斷上升後,大陸網民在統一問題上“武統”的聲音開始逐漸增多。而這種兩岸“民意”的持續對撞,將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在社交媒體時代,應更加重視其影響,正確認識和合理運用,使其發揮積極作用,成為積極互動和創造“善意螺旋”的平台和工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