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從韓國瑜到“韓國瑜現象”

http://www.CRNTT.com   2019-01-06 00:14:27  


 
  四、“韓國瑜現象”出現的原因

  韓國瑜從一個國民黨的邊緣人,變為主導2018年整個“九合一”選舉的“韓國瑜現象”,最大原因在於他趕上了“民心思變”的大勢。台灣社會已經出現一股強大的“厭惡傳統藍綠政治”的民意,越是“非典型”政治人物越能得到選民的青睞。

  首先,厭惡藍綠、“無色覺醒”是“韓國瑜現象”產生的基礎。自1996年以來,島內有過三次政黨輪替,然而無論誰上台都沒能解決島內政治經濟發展停滯的制度性問題,反而將藍綠壁壘越築越高,社會分裂加劇。這種情況下民心思變,擺脫傳統藍綠意識形態束縛,建立以問題導向進而追求實際效果的“非藍非綠”政治新模式,正在形成之中。韓國瑜在高雄選舉中淡化色彩背景,擺脫過去拼黨產、拼資源、靠派系動員拉票的老路,而是通過提供符合民心的執政論述,來贏得選票,這樣的行為正好與走出藍綠循環的“無色覺醒”相呼應。此外,全球興起的反體制、反精英的民粹化風潮,也為“韓國瑜現象”的出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次,韓國瑜草根特質鮮明,屬於“非典型”政治人物。韓國瑜與柯文哲類似,被視為非典型的政治人物,他“我口說我心”的直白性格,符合網友胃口,敏捷的口才與反應力,更擄獲不少網友對他的支持。韓國瑜以“賣菜郎”自居,一身便裝、一雙球鞋、一口流利的閩南語,與高雄民眾互動交流。韓的土性、調性和草根性很合南部人的口味,他“大聲唱歌、大碗喝酒、敢愛敢恨”的豪爽個性,也成了拉近民眾距離的法寶。目前,韓國瑜已經走遍高雄鄉鎮至少兩次,還經常上地下電台接受採訪,地下電台及其聽眾大多偏綠,韓國瑜敢上、能上,還能斬獲萬人收聽的好數位,影響力可見一斑。

  第三,競選策略得當,直擊高雄要害。韓國瑜參選以來,選戰議題緊扣高雄市的“又窮又老”,主打“經濟牌”,以“打造高雄、全台首富”為競選標語,痛擊民進黨主政高雄多年的要害。昔日與台北並稱台灣雙城的高雄,如今經濟數據位列島內“六都”倒數第二。曾經船流不息的高雄港,從2000年全球第三大港,淪為如今的第十五位。75%青年人要去外地發展,高雄人口數從島內第二降為第三。韓國瑜點出問題所在,將競選理念定為“藍綠放一邊、高雄擺中間,讓高雄政治歸零、經濟起跑、遊子回港、百業興旺”,讓民眾看到希望、點燃激情,才有火熱的高雄選情。第四,鎖定“北漂族”,重點發力。競選中“北漂青年”成為一個熱門詞。“北漂”是指離家到台灣北部讀書、謀生的中南部縣市一群人。據統計,高雄市投保勞保人口數約111.46萬人、設籍在高雄市的勞動力人口數為139.5萬人,外漂有28.04萬人。高雄是“北漂”人口最多的城市,因此,韓國瑜“一周2-3天在台北錄節目、剩下時間在高雄跑行程”,選擇主打高雄青年最有感的北漂議題,號召北漂青年返鄉投票,針對年輕族群精準發力,已收穫成效。

  最後,蔡英文施政不佳也是重要的外在原因。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導致台灣經濟持續下滑、南北發展差距增大、低薪、空汙、缺電等問題突出,激起民眾強烈不滿。高雄“823大淹水”更成為民進黨無法辯駁的短處。此外,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形象拘謹、不善言辭,屬於地方“舊貴族式”政治人物,不符合當下台灣民眾的口味,也是韓聲勢更盛的原因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