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國民黨“本土化”的經不能唱歪

http://www.CRNTT.com   2017-08-10 00:13:50  


 
  回顧國民黨“本土化”不同階段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國民黨“本土化”是被歷史的車輪一步步推著往前走,始終跟隨“回應現實、穩固執政、爭取選票”的方向標往前移動。蔣介石掌權時期,“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夢尚未中斷,並且尚有多重“大中國”外衣可以遮蔽,即使不實行“本土化”、“地方化”也尚能維持國民黨在台統治的正當性。但是進入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台海兩岸、國際形勢風雲突變。兩岸軍事對比的天平在大陸原子彈研製成功後逐漸朝大陸傾斜。美國、日本相繼與國民黨當局斷交,並選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席位,將國民黨當局驅逐。這一記記現實政治的重拳迫使國民黨當局不得不重新審視“反攻復國”的大夢的可能性、重新審視國民黨與台灣本土的關係。再加上,隨著島內經濟形勢變化,經濟騰飛伴隨而來的台灣本省中產階級群體的擴大,也迫使國民黨當權者再也無法迴避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問題。這種重新審視在蔣經國手中逐漸完成。蔣經國首先從權力分配著手,大力提拔本省籍菁英,逐漸改變了外省籍菁英壟斷台當局黨政大權的現象,實現了權力格局的“本土化”。在意識形態領域,國民黨雖仍堅持“一個中國、追求統一”的理念,但“建設台灣、再造中華”、“植根台灣、放眼大陸”等口號的提出,顯示國民黨意識形態的“本土化”步子已經邁出。

  而到了李登輝時期,國民黨“本土化”更是全面推行,並朝“台獨化”的方向變質、異化。在此期間,不僅國民黨權力格局的“本土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國民黨“十三大”上普通黨員、黨代表的省籍結構比例由外省人佔多數轉變為台灣本省籍佔多數,意識形態的“本土化”更是達到空前程度。除了繼續強調“台灣主體性意識”與“扎根台灣”、“經營台灣”等本土意識之外,國民黨的大陸政策更是幻化出“台獨意識”,衍生“台灣生命共同體”、“新台灣人主義”、“特殊兩國論”等“台獨”謬論。

  2000年國民黨在台首度丟掉政權、連戰接任黨主席之後,國民黨中央開始“全力摒棄李的‘台獨化’本土路線,強調國民黨應做一個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政黨,‘本土化’既不是‘去中國化’,也不是‘台獨化’”④。但在台灣政治大潮中還是難逃“本土化”的命運。以外省人為主、政治理念“偏統”的新黨與親民黨相繼從國民黨分裂出走,更是逐步淡化了國民黨的“外省籍政黨”色彩,抽空了國民黨的“追求統一”理念。經過歷史的淘洗,國民黨的意識形態開始發生根本性改變。此時的國民黨雖仍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這個“一個中國”政策已與兩蔣時期的“一個中國”政策有所區別,所堅持的“中華民國”意涵也與逃台之初發生了顯著變化,黨內出現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等論述便是明顯象徵。2005年6月舉行的“國民黨第十七屆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中對黨章的修改更被視為“國民黨邁向本土化的里程碑”⑤,國民黨不但首次將“台灣”寫入黨章,更是在黨員目標條次中刪除“統一”字眼,顯示國民黨的政黨屬性已發生根本性變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